1.朱震亨: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yīng)桴,或濕痰郁結(jié)成病者,亦效。若熱郁者不可用,恐積溫成熱也,必用梔子之劑。
2.《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嵐煙瘴,飲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故食料必用,與之相宜。然過多亦能助脾熱,傷肺損目。
3.《本草經(jīng)疏》:豆蔻,辛能破滯,香能入脾,溫?zé)崮莒詈餄?,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a href="http://m.348239.com/jibing/futong/" target="_blank" title="腹痛" class="hotLink" >腹痛、中寒嘔吐也。脾開竅于口,脾家有積滯,則瘀而為熱,故發(fā)口臭,醒脾導(dǎo)滯,則口氣不臭矣。辛散溫行,故下氣。寒客中焦,飲食不消,氣因閉滯則霍亂。又散一切冷氣、消酒毒者,亦燥濕破滯、行氣健脾開胃之功也。產(chǎn)閩之建寧者,氣芳烈,類白豆蔻,善散冷氣,療胃脘痛,理中焦。產(chǎn)滇、貴、南粵者,氣猛而濁,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癘,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滯作脹悶及痛。
4、《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熱香散,功與肉蔻相似,但此辛熱燥濕除寒,性兼有澀,不似肉蔻澀性居多,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又功與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風(fēng)寒客在胃口之上,癥見當(dāng)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熱浮散,專治瘴癘寒瘧也。故凡濕郁成病,而見胃脘作疼,服之最為有效。若使郁熱內(nèi)成,及陰虛血燥者,服之為大忌耳。
5.《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6.《開寶本草》:下氣,止霍亂。
7.《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8.《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郁破氣,殺魚肉毒。
9.《本草原始》:補(bǔ)脾胃,磨積滯,調(diào)散冷氣甚速,虛弱不能飲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10.《中國藥典》:
紫蔻:又名紫叩、紫豆蔻、紫豆叩、十開蔻。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果實(shí)。其中個大飽滿、殼薄無空皮、種皮呈暗棕色或灰棕色者,稱為紫蔻。品質(zhì)最佳。
楓蔻:又楓叩、小白蔻、三角蔻、三角叩、印度蔻、印度叩。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果實(shí)。其中個小瘦癟,外皮較厚者,稱為楓蔻。品質(zhì)較差。
白豆蔻:又名白蔻、白叩、豆蔻、豆叩、圓豆蔻、圓豆叩、原豆蔻、原豆叩。為該品帶殼者。以上均以個大、粒實(shí)飽滿、果殼完整、香氣濃厚者為佳。
蔻仁:又名叩仁、蔻球、叩球、白蔻仁、白叩仁、白蔻仁、豆叩仁等。為該品去殼的種子團(tuán)。 蔻米,又名叩米。將種子團(tuán)打開,單粒種子稱“蔻米”。
蔻殼:又名叩殼、白蔻殼、白叩殼、白豆蔻殼、豆蔻殼、豆叩殼、白蔻皮、白叩皮、豆蔻皮、豆叩皮、蔻皮、叩皮、白蔻衣。為該品果實(shí)的外殼。
小豆蔻:為姜科植物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 White et Maton的干燥果實(shí)。主產(chǎn)于印度、越南、斯里蘭卡等國。該品種品質(zhì)較次,非白豆蔻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