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別名】西瓜青、西瓜翠衣、西瓜翠
【來源】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西瓜的外層果皮。
采收和儲藏:夏季收集西瓜皮,削去內(nèi)層柔軟部分,洗凈,曬干。也有將外面青皮削去,僅取其中間部分者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原形態(tài)】一年生蔓性草本。莖細弱,匍匐,有明顯的棱溝。卷須2歧,cm;葉片三角狀卵形、廣卵形,長8-20cm,寬5-18cm,3深裂或近3全裂,中間裂片較長,兩側(cè)裂片較短,裂片再作不規(guī)則羽狀分裂,兩面均為淡綠色,邊緣波狀或具疏齒。雌雄同株,雄花,雌花均單生于葉腋,雄花直徑2-2.5cm,花梗細,被長柔毛;花萼合生成廣鐘形,被長毛,先端5裂,裂征窄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合生成漏狀狀,外面綠色,被長柔毛,上部5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或廣橢圓形,先端鈍,雄蕊5,其中4枚成對合生,1枚分離,花絲粗短;雌花較雄花大,花和雄花相似;子房下位,卵形,外面多少被短柔毛,花柱短,柱頭5淺裂,瓠果近圓形或長橢圓形,徑約30cm,表面綠以、渚綠色,多具深淺相間的條紋。種子多數(shù),扁形,略呈卵形,黑色、紅色、白色或黃色、或有斑紋,兩面平滑,基部印圓,經(jīng)常邊緣稍拱起?;?、果期夏季。
【性狀】性狀鑒別外層果皮常卷成管狀、紡錘狀或不規(guī)則形的片塊,大小不一,厚0.5-1cm。外表面深綠以、黃綠色或淡黃白以,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皺紋,內(nèi)表面色稍淡,黃白色至黃棕色,有網(wǎng)狀筋脈(維管束),常帶有果柄。質(zhì)脆,易碎,無臭,味淡。
以外皮青綠,以內(nèi)皮近折色,無雜質(zhì)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物征:淡黃褐色。
①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黃綠色,壁較厚,角質(zhì)化。
②演粉粒細小,單粒呈長圓形或卵圓形,兩端略尖,臍點和層紋不明顯,最大顆粒長僅8μm左右,常充塞于薄壁細胞中或散落于細胞外。
③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生,淡黃棕色,呈不規(guī)則圓形或多角形,直徑20-28μm。
④導(dǎo)管稀少,環(huán)紡或螺紋,直徑17-27μm。
【性味】味甘;性涼;無毒
【歸經(jīng)】歸心;胃;膀胱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渴;利尿。主暑熱煩渴;小便短少;水腫;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或焙干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撒
【注意】中寒濕盛者忌用。
【各家論述】
1.《丹溪心法》:治口瘡甚者,西瓜皮燒灰敷之。
2.《要藥分劑》:能解皮膚間熱。
3.《本草再新》:能化熱除煩,去風(fēng)利濕。
4.《隨息居飲食譜》:涼驚滌暑。
5.《飲片新參》:清透暑熱,養(yǎng)胃津。
6.《現(xiàn)代實用中藥》:為利尿劑。治腎臟炎浮腫,糖尿病,黃疸。并能解酒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