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中醫(yī)鄉(xiāng)鎮(zhèn)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相關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
1.陰火就是陰虛火旺
陰平陽秘,陰陽互根是人體正常生理現象的本能,一但某種因素造成人體陰液的丟失或損傷,使人體出現陰液不足,陽相對有余,而形成一個陰虛證,或者說是虛熱證,這就是陰虛火旺,即謂“陰虛生內熱”,其表現為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干舌紅、脈細數等。治則以滋陰退熱,方選鱉甲煎散、大補陰丸、六味地黃湯等方,顯然與脾胃論中的理論方藥不符。
2.陰火就是相火
相火的根源發(fā)自命門,而寄于肝、膽、三焦等臟腑內,是生命的動力。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相火受著肝腎之陰的制約,從而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以保持人的正常生理。一旦肝腎陰虛,相火失去制約,它就外越或妄動,其表現仍然是一個陰虛火旺之候,以知柏地黃湯主治。
3.陰火就是心火
“心火者,陰火也,”即心火就是陰火。這個陰火應該是心的代稱,因為心在五行中屬火,故稱心火;心屬臟,臟為陰,故心火又稱之為陰火。這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在病理上指心熱火旺的病變,但有虛實之分,其歸根結底還是熱證、陽證。與《脾胃論》中對“陰火”的論述也不一致。
心火支配著相火的運動,如同君主與宰相的關系,一旦心火亢盛就引動相火妄動。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心動,心動則相火亦動?;鹌鹩谕?,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暗耗)真陰,陰虛則病而“陽有余,陰不足”的失衡狀態(tài),其表現為性機能亢奮,遺精早泄,眩暈頭昏,視物模糊,耳鳴耳聾,易怒多夢,五心煩熱等一系列肝腎陰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