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藥學家趙學敏的經(jīng)驗是“藏紅花,出西藏,形如菊。試驗之法,將一朵入滾水內,色如血,又入,色亦然,可沖四次者真。”《增訂偽藥條辨》還說:“西藏紅花,花絲長,色黃廉微紅,性潮潤,氣微香,入口沁人心肺,效力甚強,為紅花中極品。”可從五方面辨其真為。
1.取該品1小片于玻璃片上,加硫酸1滴,則于四邊出現(xiàn)深藍色,漸變?yōu)樽仙?,后變棕紅色。
2.取樣品少許,浸入水中,其品金黃色,水面不應有油狀漂浮。若現(xiàn)紅色,且水面有油狀漂浮即為偽品。
3.取樣品少許,浸入水中,用棒攪動,真品不易碎斷,若碎斷即為偽品。
4.取樣品少許,加碘酒一滴,真品不變色。若變藍色,藍黑色或紫色,則是偽品。
5.取樣品少許,浸入水中,用放大鏡觀察,真品一端膨大呈喇叭狀,一側有一裂縫,頂端邊緣有細齒,否則為偽品。
完整的柱頭呈線形,先端較寬大,向下漸細呈尾狀,先端邊緣具不整齊的齒狀,下端為殘留的黃色花枝。長約2.5cm,直徑約1.5mm。紫紅色或暗紅棕色,微有光澤。體輕,質松軟,干燥后質脆易斷。將柱頭投入水中則膨脹,可見橙黃色成直線下降,并逐漸擴散,水被染成黃色。無沉淀柱頭呈喇叭狀,有短縫。在短時間內用針撥之不破碎。氣特異,微有刺激性,味微苦。以身長,色紫紅,滋潤而有光澤,黃色花柱少,味辛涼者為佳。
粉末特征:橙紅色。表皮細胞表面現(xiàn)長條形,壁薄,微彎曲,有的細胞外壁凸出呈乳頭狀或短絨毛狀;斷面觀類方形、類圓形或類長方形,有的可見乳頭狀突起。草酸鈣結晶多聚集于薄壁細胞中。呈細顆粒狀、圓簇狀、類方形或不規(guī)則塊片,直徑2-14μm,長約至21μm。絨毛狀細胞(柱頭頂端)多斷裂,直徑26-56μm,長85-145μm,壁厚至5μm,表面有膠質紋理。螺紋及環(huán)紋導管直徑約12μm?;ǚ哿A球形,直徑71-200μm,外壁兩層近等番紅花厚,表面有稀疏的細小刺狀雕紋。
取該品少許,置白瓷板上,滴加濃硫酸1滴,硫酸液顯深藍色,漸變?yōu)樽仙?,后緩緩變?yōu)樽丶t色。(檢查番紅花甙和甙元)
吸收度:取該品,置硅膠干燥器中,減壓干燥24小時,研成細粉,精密稱取30m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70ml,加熱回流至提取液無色,放冷,提取液移置100ml容量瓶中(必要時濾過),用甲醇分次洗滌提取器,洗液并入同一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ml,置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在432nm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50。且458nm 處吸收度與432nm 處吸收度的比值為0.85-0.90。薄層色譜:取該品10mg,置小試管中,用玻璃棒攪碎后,加水少許濕潤,放置2-3分鐘后,加甲醇1ml,于暗處靜置20分鐘,濾過。濾液作供試液,以番紅花甙作對照品。分別點祥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乙酸乙酯-異丙醇-水(65:25:10)展開,噴以首香醛試液,于105-110℃加熱10分鐘,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