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膠體滲透壓下降是主管藥師考試可能會涉及到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相關內容,供考生參考。
引起有效膠體滲透壓下降。
(1)血漿蛋白濃度降低:當血漿蛋白尤其是白蛋白濃度下降時,因血漿膠體滲透壓相應下降,有效膠體滲透壓也隨之下降,嚴重時可引起水腫。引起水腫的血漿白蛋白臨界濃度,有人認為大約是2.0g%.但一般難確定,因往往不是單因素引起水腫。據報道,有的人即使血漿白蛋白濃度降至0.5g%,也不出現(xiàn)水腫。血漿蛋白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蛋白質丟失:腎病綜合征時大量蛋白質從尿中丟失;蛋白質丟失性腸病時蛋白丟失于腸腔中而隨糞排出;②合成障礙:見于肝實質嚴重損害(如肝硬變)或營養(yǎng)不良;③大量鈉水滯留或輸入大量非膠體溶液時使蛋白稀釋。
(2)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正常毛細血管只容許微量血漿蛋白濾出,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平均不超過5%,其它微血管則完全不容許蛋白濾過,因而毛細血管內外膠體滲透壓梯度很大。但當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時,血漿蛋白不僅可隨液體從毛細血管壁濾出,也可從其它微血管尤其微靜脈壁濾出,其結果是毛細血管靜脈端和微靜脈內的膠體滲透壓下降,而組織間液的膠體滲透壓則上升,使有效膠體滲透壓下降。此時如淋巴回流不足以阻止組織間液積聚,就出現(xiàn)水腫。滲出性炎癥時,炎癥區(qū)的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最曲型,故其水腫液所含蛋白質濃度較高,可達3~6g%.
(3)組織間液中蛋白積聚:正常組織間液只含小量蛋白質,平均0.4~0.6g%,但各器官組織有較大差別。這些蛋白質通常由淋巴攜帶經淋巴管排入體靜脈,故不致在組織間隙中積聚,而且當淋巴加速時這種運輸還不能加強。因而蛋白質在組織間液中積聚的原因,主要是微血管濾出增多并超過淋巴引流速度,以及淋巴回流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