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幫助各位主管護師考生更好地備考復習,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專門整理了針對高熱患者的中醫(yī)辯證護理如下:
常見高熱病情變化比較迅速,由表熱證而發(fā)展至半表半里證,再向里傳變而成里熱證。因此,臨床要針對不同的病人辨證護理。
表熱證
分 證
|
證 候
|
治療與護理原則
|
護 理
|
風寒表證
|
惡寒重,發(fā)熱輕,頭身疼痛,咳嗽,無汗,脈浮緊或浮數(shù),苔薄白。 | 辛溫解表。方藥選用蔥豉湯或荊防敗毒散。 | ① 病邪在表者,嚴禁用物理降溫的方法降溫,以免引邪入里而致熱入心包。 ② 用發(fā)散藥時,湯藥應熱服,服后要加蓋衣被,以微微汗出為宜。并觀察病人服藥后汗出的多少,如汗出過多會引起津液損傷而致動風神昏。 ③ 如病人熱已退,發(fā)散藥即應停服,以免發(fā)散太過損傷津液。 ④ 外感發(fā)熱如惡寒重時可給生姜紅糖水或蘇葉水、蔥白蘿卜水。風熱型高熱可給金銀花、板藍根水,并多飲清涼飲料。 |
風熱表證
|
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咳嗽,口干咽燥,微汗或無汗,舌邊尖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 辛涼解表。方藥選用銀翹散加減。 |
半表半里證
證 候
|
高熱或寒熱往來,面赤,目眩,心煩,胸脅滿悶,口苦惡心,口渴,納呆,汗多,苔薄白或黃燥,脈洪或弦。
|
治療與護理原則
|
和解表里,透邪外出。 |
護 理
|
方藥選用小柴胡湯加減。①病人因高熱、寒熱往來,應隨時調節(jié)病室溫度。發(fā)冷時加蓋衣被,發(fā)熱時降低室溫。②病人因反復出現(xiàn)高熱而心煩意亂、口苦、納呆,故要加強情志護理和飲食護理。 |
里熱證
分 證
|
證 候
|
治療與護理原則
|
護 理
|
熱郁陽明
|
壯熱,惡熱,面赤氣粗,心煩,汗出,口渴喜冷飲,舌苔黃而干燥,脈洪大。 | 清泄里熱,護陰保津。方藥選用白虎湯。 | ① 里熱證病人病情較重,病人在高熱時喜涼惡熱,病室內(nèi)要涼爽??勺们檫x用各種降溫法降低體溫。 ② 對可能出現(xiàn)熱極生風的高熱病人應密切觀察,如發(fā)現(xiàn)四肢肌肉不時跳動,口角顫抖,兩目呆滯,則是動風的征兆,應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報告醫(yī)生。 ③ 發(fā)現(xiàn)病人有譫妄或神志模糊時,可能為邪入心包,應注意觀察變化。 ④ 病人口渴喜冷飲或大渴引飲,是熱邪熾盛,津液大傷的表現(xiàn),宜多給清涼飲料或水果、果汁等。 ⑤ 對熱結陽明、大便秘結的病人,可用緩瀉藥通便。 ⑥ 里熱熾盛,熱入營血的病人,可能會出現(xiàn)斑疹、吐衄、便血等血證,應按血證進行護理。 |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