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炮制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地骨皮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凈,剝取根皮,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
南北朝有甘草湯制(《雷公》)。唐代有切法(《千金》)。宋代有去心(《普本》)、炒黃(《局方》)、甘草水浸焙(《急救》)、酒炒(《扁鵲》)等法。明代有童便浸(《景岳》)等法。清代增加了酒蒸(《本草述》)、酒洗(《說約》)等炮制法。
【現(xiàn)代炮制方法】除去雜質及殘留木心,洗凈,曬干。
【飲片性狀】
地骨皮呈筒狀或槽狀,長短不一。外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粗糙,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有不規(guī)則縱裂紋,易成鱗片狀剝落。內表面黃白色至灰黃色,較平坦,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氣微,味微甜而后苦。
【質量標準】
地骨皮水分不得過11.0%,總灰分不得過1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
【炮制目的】
地骨皮味甘,性寒。歸肺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具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能。臨床多生用,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熱消渴。炮制后使藥物潔凈。
【總結】
地骨皮從劉宋代開始有甘草湯制、炒黃、焙制和酒炙等炮制方法。后代又增加了童便制、酒浸和酒蒸等法。近年來各地炮制規(guī)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生地骨皮。《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的亦是生地骨皮。目前,有些地區(qū),為了減輕地骨皮苦寒之性,常采用麩炒法。由于高溫能使其部分有效成分破壞或分解,影響藥效。因此地骨皮用麩炒法炮制是否妥當,似應經(jīng)實驗研究確定。又因地骨皮中的甜菜堿易溶于水,皂苷易水解,故水制時,應盡量縮短與水接觸的時間。
地骨皮對實驗性發(fā)熱的家兔有顯著解熱作用,對結核病引起的低熱亦有解熱作用。因地骨皮具有降血壓、降血糖和抑菌作用,故中醫(yī)臨床多用于治療高血壓病、糖尿病及過敏性皮膚病和牙髓炎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