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虛藥的分型是中藥士考試須了解的內(nèi)容,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了相關內(nèi)容與考生分享,希望給予大家?guī)椭?/p>
凡具有補虛扶弱作用,功能治療人體虛損不足的藥物,稱為補虛藥。又可叫做補益藥。
補虛藥在臨床應用上,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可配合袪袪邪的藥物,用于邪盛正虛的病人,以達到扶正袪邪的目的,從而戰(zhàn)勝疾?。涣硪粋€方面是用于人病體虛的病人,能增強體質,消除衰弱的癥狀,輔助機體的康復能力,使之能早日恢復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生產(chǎn)勞動。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因此,補虛藥在臨床上的應用,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決不是消極地用于“延年益壽”,對于在身體健康、機體活動能力正常的情況之下,就不須服用這類藥物。
補虛藥主要用于虛癥。所謂虛癥,一般說來,有氣虛、陽虛、血虛、陰虛等不同類型。補虛藥根據(jù)它的效髓及應用范圍,一般也分為補氣藥、助陽藥、養(yǎng)血藥、滋陰藥等。
在臨床上用藥,主要根據(jù)虛癥的不同類型而予以不同的補虛藥,如氣虛補氣,陽虛助陽,血虛養(yǎng)血,陰虛滋陰。但陽虛的,每多包括氣虛;而氣虛的,常易導致陽虛。氣虛和陽虛是表示機體活動能力的衰退。陰虛的每兼血虛;而血虛的,常易導致陰虛。血虛和陰虛是表示體內(nèi)津液的損耗。這說明人體氣血陰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益氣和助陽,養(yǎng)血和滋陰,又往往相須為用
。并且某些補氣藥兼有溫補助陽的作用,而補血藥大多也有滋陰的功能,所以在臨床上遇到陽虛的病癥時,往往用助陽藥兼用補氣藥;遇見陰虛的病癥,也常常滋陰藥與養(yǎng)血藥同用。更有氣血兩虧,陰陽俱虛,則補虛藥的使用,更須兼籌并顧,靈活掌握,用氣血并補或陰陽兩補的方法。
此外,補虛藥對實邪未盡的病人,應予慎用,以免病邪留滯。
補氣藥
補氣藥,又稱益氣藥,就是能治療氣虛病癥的藥物。具有補肺氣、益脾氣的功效,適用于肺氣虛及脾氣虛等病癥。
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氣虛則神疲倦怠,大便泄瀉,食欲不振,脘腹虛脹,甚至浮腫、脫肛等癥;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不足,則少氣懶言,動作喘乏,易出虛汗。凡呈現(xiàn)以上癥候,都可用補氣藥來治療。
補氣藥又常用于血虛的病癥,因為氣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時,必須運用補氣藥,因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速固”。所以,臨床上有“血脫益氣”的治法。
補氣藥如應用不當,有時也會引起胸悶腹脹、食欲減退等癥,必須注意。
助陽藥
助陽藥,又名補陽藥,就是能治療陽虛病癥的藥物。具有助腎陽、益心陽、補脾陽的功能,適用于腎陽不足、心陽不振、脾陽虛弱等癥。
腎陽為一身之元陽,腎陽虛則有畏寒、肢冷、陽痿、遺精、遺尿等癥。心主血脈,心陽虛則冷汗淋漓、面色恍白、脈細欲絕或出現(xiàn)結代脈等。脾主運化,脾陽虛則完谷不化,便搪、泄瀉、食欲不振等。
由于祖國醫(y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所以助陽藥主要用于溫補腎陽。對于腎陽衰微不能溫運脾陽所引起的泄瀉,以及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所引起的喘促,都可選用適當?shù)难a腎陽藥來治療。至于心陽虛,可用溫里藥或補氣藥治療。助陽藥性多溫燥,凡有陰虛火旺的癥狀,應該慎用,以免發(fā)生助火劫陰的弊害。
養(yǎng)血藥
養(yǎng)血藥,又叫補血藥,就是用于治療血虛病癥的藥物。
血虛的癥狀,主要是,面色萎黃、嘴唇及指甲蒼白,沒有紅潤的顏色,并且有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等癥;女子還有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癥狀。
在使用養(yǎng)血藥時,如遇血虛兼氣虛的,需配用補氣藥;血虛兼陰虛的,需配用滋陰藥。
養(yǎng)血藥中,不少兼有補陰的功效,可以作為滋陰藥使用。養(yǎng)血藥性多粘膩,凡濕濁中阻,腕腹脹滿,食少便搪的不宜應用;脾胃虛弱的,應與健胃消化的藥物同用,以免影響食欲。
滋陰藥
滋陰藥,又叫養(yǎng)陰藥或補陰藥,就是能治療陰虛病癥的藥物。具有滋腎陰、補肺陰、養(yǎng)胃陰、益肝陰等功效,適用于腎陰不足、肺陰虛弱、胃陰耗損、肝陰虧乏等病癥。它們的主要癥狀為:
(一)肺陰虛干咳,咯血,虛熱,煩渴。
(二)胃陰虛 唇赤,舌絳,苔剝,津少口渴,或不知饑餓,或胃中虛嘈,甚或有嘔、穢等癥。
(三)肝陰虛 兩眼干澀昏花,眩暈等癥。
(四)腎陰虛 潮熱,盜汗或遺精等癥。
以上各種陰虛病癥都可用滋陰藥治療,但滋陰藥各有專長,應隨癥選用。
滋陰藥大多甘寒滋膩,如遇脾腎陽虛,痰濕內(nèi)阻,胸悶食少,便溏腹脹等癥,不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