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別名】莠、莠草子、莠草、光明草、阿羅漢草、狗尾半支、谷莠子、洗草、大尾草、大尾曲、毛娃娃、毛嘟嘟、毛毛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狗尾草的全草。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狗尾草,一年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0-100cm,基部徑達(dá)3-7mm.葉鞘松馳,邊緣具較徑的密綿毛狀纖毛;葉舌極短,邊緣有纖毛;葉片扁平,長三角狀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形,幾成栽狀或漸窄,長4-30cm,寬2-18mm,通常無毛或疏具疣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緊密呈圓柱狀或基部稍疏離,直方或稍彎垂,主軸被較長柔毛,長2-15cm,寬4-13mm(除剛毛外),剛毛長4-12mm,粗糙,直或稍扭曲,通常綠色或褐黃到紫紅或紫色;小穗2-5個(gè)簇生于主軸上或更多的小穗著生在短小枝上,橢圓形,先端鈍,長2-2.5mm,鉛綠色;第1穎卵形,長約為小穗的1/3,具3脈,第2穎幾與小穗等長,橢圓形,具5-7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先端鈍,其內(nèi)稃短小狹窄,第2外稃橢圓形,具細(xì)點(diǎn)狀皺紋,邊緣內(nèi)卷,狹窄;鱗被楔形,先端微凹;花柱基分離。穎果灰白色?;?、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荒野、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
【性狀】西藏地區(qū)使用的狗尾草,為金狗尾草Setariaglauca(L.)Beauv.的全草。
【化學(xué)成份】本品含淀粉(starch)。
【藥理作用】用狗尾草花粉制成抗原浸出液(濃度1:100),皮內(nèi)注射0.02ml于哮喘患者,以注射部位風(fēng)團(tuán)>5mm并繞以紅暈者為陽性,陽性率為74.4%(163/219)。對(duì)25例狗尾草花粉抗原反應(yīng)陽性者,用狗尾草花粉作為抗原,采用小量全血法測(cè)定其嗜堿細(xì)胞組胺釋放率(HRBT),同時(shí)測(cè)定期血清總IgE.結(jié)果HRBT陽性率88%(22/25例),20例血清總IgE增高(陽性率80%)。提示狗尾草花粉是一重要致敏原。
【性味】味甘;淡;性涼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風(fēng)明目;解毒;殺蟲。主風(fēng)熱感冒;黃疸;小兒疳積;痢疾;小便澀痛;目赤澀痛;目赤腫痛;癰腫;尋常疣;瘡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鮮品可用一對(duì)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各家論述】1.《本草綱目》:治疣目,貫發(fā),穿之即干滅也。凡赤眼拳毛例睫者,翻轉(zhuǎn)目臉,以一、二莖蘸水戛去惡血。
2.《本草綱目拾遺》:治疔癰癬。面上生癬,取草數(shù)莖揉軟,不時(shí)搓之。
3.《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治目疾。又用治麻(疣)子。
4.《陸川本草》:去濕,消腫。治黃水瘡。
5.《重慶草藥》:治目疾流淚起霧。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