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 免費(fèi)試聽
- 免費(fèi)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熱點(diǎn)推薦
——●●●聚焦熱點(diǎn)●●●—— | ||
---|---|---|
官方報(bào)名時間>> | 有問必答>> | 資料0元領(lǐng)>> |
疔毒草:
【出處】1.出自《本經(jīng)逢原》。
2.《綱目》:紫花地丁,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xì),夏開紫花,結(jié)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
3.《普濟(jì)方》云,鄉(xiāng)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來源】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特裂葉堇菜的全草或根、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oladissectaLedeb.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度變化大,花期高3-17cm,果期高4-34cm.根莖垂直,縮短,生數(shù)條黃白色較粗的須狀根。葉基生:葉柄長度,毛被物等常因植株個體不同變化較大,長1.5-24cm;托葉披針形,約2/3以上與葉柄合生,邊緣疏生細(xì)齒。葉片圓形、腎形或?qū)捖研?,長1.2-9cm,寬1.5-10cm,通常掌狀3全裂,稀5全裂,兩側(cè)裂片具短柄,常2裂,中裂片3深裂,裂片線形,長圓形或狹卵狀披針形,最終裂片全緣?;ㄝ^大,淡紫色至紫堇色;花梗通常與葉等長或稍超出于葉,無毛,果期通常比葉短;在花梗中部以下有2枚線形小苞片;萼片卵形,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狹膜質(zhì),具3脈,基部附屬物短;花瓣5,不等大;距明顯,圓筒形;花柱棍棒狀,柱頭前方具短喙,喙端具明顯的柱頭孔。蒴果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尖,果皮堅(jiān)硬,無毛。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緣、灌叢及田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浙江、四川、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多皺縮成團(tuán)。濕潤展平后,葉基生,葉片掌狀3-5全裂,裂片再羽狀深裂,裂片線形?;ǖ刈仙?。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1.抑菌作用:紫花地丁在試管內(nèi)有抑制結(jié)核桿菌生長的作用。其醇提物31mg/ml,對鉤端螺旋體即有作用,而水煎劑62mg/ml才有效(直接鏡檢法和試管培養(yǎng)法)。抑菌作用100%煎劑對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xiàng)U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變形桿菌、結(jié)核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乙型、福氏痢疾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殺(菌)作用。1:4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亦有抑制作用。本品醇和水提物(濃度分別為31mg/ml和62mg/ml)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2.紫花地丁尚有清熱、消腫、消炎等作用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炮制】揀凈雜質(zhì),用水洗去泥土,切段,曬干。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心;膽;脾;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疔瘡腫毒;麻疹熱毒;肺炎;胸膜炎;淋濁;白帶;腎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本經(jīng)逢原》:地丁,有紫花白花兩種。治疔腫惡瘡,兼療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其花紫者莖白,白者莖紫,故可通治疔腫,或云隨疔腫之色而用之。但漫腫無頭,不赤不腫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
2.《要藥分劑》:紫花地丁,3.《綱目》:止療外科癥,但古人每用治黃疸、喉痹,取其瀉濕除熱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輕棄。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
4.《本草正義》:地丁,專為癰腫疔毒通用之藥,瀕湖《綱目》稱其苦辛寒,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然辛涼散腫,長于退熱,惟血熱壅滯,紅腫欣發(fā)之外瘍宜之,若謂通治陰疽發(fā)背寒凝之證,殊是不妥。
5.《滇南本草》:破血、解癰疽疥癩,九種痔瘡,諸瘡毒癥。
6.《本草求原》:涼血,消腫毒。治血熱筋痿,敷瘡妙。
7.《嶺南采藥錄》:作瀉藥及吐藥。
8.《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外用拔毒消腫。治目亦腫痛,麥粒腫,疔瘡腫毒,乳癰,腸炎腹瀉,毒蛇咬傷。
9.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毒蛇咬傷,淋巴結(jié)核,黃疸,腎炎,膀胱炎,關(guān)節(jié)腫痛,便血,鼻出血,眼結(jié)膜炎,前列腺炎。
【摘錄】《中華本草》
天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