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佛甲草: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jīng)》。
1.《本草圖經(jīng)》: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陽而生,有似馬齒莧,細小而長,有花黃色,不結實,四季皆有。采無時。
2.《本草綱目》:佛甲草,二月生苗成叢,高四、五寸,脆莖細葉,柔澤如馬齒莧,尖長而小,夏開黃花,經(jīng)霜則枯,人多栽于石山瓦墻上,呼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葉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別名】火燒草、火焰草、佛指甲、半支連、鐵指甲、狗牙半支、龍水草、回生草、禾雀舌、萬年草、午時花、金槍藥、狗牙瓣、小佛指甲、尖葉佛甲單、枉開口、鼠牙半枝蓮、豬牙齒、土三七、養(yǎng)雞草、關葉小石指甲。
【來源】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dumlineareThunb.[S.obtusoklineareHayata]采收和儲藏:鮮用隨采;或夏、秋兩季,拔出全株,洗凈,放開水中燙一下,撈起,曬干或炕干。
【原形態(tài)】佛甲草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20cm.全株無毛。根多分枝,須根狀。莖纖細傾臥,著地部分節(jié)節(jié)生根。葉3-4片輪生,少數(shù)對生或互生;近無柄;葉片條形至披針形,質(zhì)肥厚,長2-2.5cm,寬約2mm,先端鈍尖,基部有短距。聚傘花序,頂生,有2-3分枝;花細小,疏生,無梗;萼片5,線狀披針形,不等長,長1.5-7mm;花瓣5,黃色,長圓狀披針形,長4-6mm,先端急尖,基部漸狹;雄蕊10,2輪,均較花瓣短;鱗片5,寬楔形至四方形,上端截形或微缺;心皮5,開展,長4-6mm.蓇葖果,成熟時呈五角星狀。種子細小,卵圓形,具小乳狀突起?;ㄆ?-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陰濕處或山坡、山谷巖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陰涼、濕潤環(huán)境,怕嚴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夾沙土較好,過粘或積水的地不宜栽培。栽培技術用扦插繁殖,4、5月在選好的土地上作畦,按行株距25cm×25cm栽種。栽時,剪取莖技,長10-15cm,每穴栽3-4根,栽深3-5cm,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由于佛甲草喜陰涼環(huán)境,若成畦栽種,畦邊可套種1行玉米。
【性狀】性狀鑒別根細小。莖彎曲,長7-12cm,直徑約1mm;表面淡褐色至棕褐色,有明顯的節(jié),偶有殘留的不定根。葉輪生,無柄;葉片皺縮卷曲,多脫落,展平后呈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2cm,寬約lmm.聚傘花序頂生;花小,淺棕色。果為蓇葖果。氣微,味淡。以葉多者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金圣草素(chrysoeriol),紅車軸草素(pratensein),香豌顯甙(orobo-side),香碗豆甙-3'-甲醚(orobo-side-3'-methylether),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及δ-谷甾醇(δ-sitosterol)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性味】甘;淡;寒
【歸經(jīng)】心;肺;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血。主咽喉腫痛;目赤腫毒;熱毒癰腫;疔瘡;丹毒;纏腰火丹;燙火傷;毒蛇咬傷;黃疸;濕熱瀉?。槐阊?;崩漏;外傷出血;扁平疣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汁含漱、點眼。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20-30g;或搗汁。
【各家論述】1.《本草圖經(jīng)》:爛研如膏,以貼湯火瘡毒。
2.《本草綱目拾遺》:治癰疔,便毒,黃疸,喉癬。
3.《嶺南采藥錄》:治紅、白痢疾,水煎服;搗爛敷瘡散毒。
4.《廣州植物志》:搗汁服能退熱,止渴,止赤、白??;作含漱藥能消咽喉口舌腫;滴眼能消腫和角膜生斑翳。
5.《貴陽民間藥草》:清濕熱,解火毒。外敷雞眼。
6.《本草推陳》:對于各種化膿病發(fā)熱煩悶,膿毒?。郫徸唿S),毒蛇傷,血中毒,大量鮮草搗汁飲,有急救解毒之功。
【摘錄】《中華本草》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