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針灸推拿 > 針灸治療 > 正文

針灸治療-中暑

2014-07-07 17:37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預約>> 有問必答>> 報考測評>>

中暑

【概述】

中暑,此指夏季炎熱,感于暑邪而出現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熱煩躁等癥狀的一種急性病證。中暑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金匱要略》中稱中蝎。

有關針灸治療的記載,較早見于《千金翼方》:“治熱喝,灸兩乳頭七壯”。宋《醫(yī)心方》記錄了臍部熱敷之法治療本證,金元時期張子和以頭部穴剌血治“大暑”。明清時期的針灸著作則匯集了前人的經驗和成方。

現代醫(yī)學中之熱射病、熱痙攣、日射病等,均可歸屬本證范疇。但由于工作環(huán)境的改善和救治技術的提高,以針灸治療本病的報道反而少見。

【病因病機】

因機體正氣虛弱,復于盛夏感受暑熱或暑濕穢濁之氣,使之乘虛而入,邪熱郁蒸,不得外泄,致正氣進一步內耗,清竅被蒙,經氣厥逆,而呈壯熱神昏,甚至熱極動風之象。若病情發(fā)展,氣耗陰竭,則可發(fā)生虛脫等危急情況。

【辯證分型】

據病情進退,可辨為輕重二型。

(一)輕證中暑癥見頭昏頭痛,胸悶嘔惡,高熱汗閉,煩躁不安,脈洪數,舌紅苔黃膩。

(二)重證中暑除上述見癥外,如為暑熱蒙心,尚見神昏喘促,轉筋抽搐;如屬氣陰兩傷,則現面色蒼白,汗出氣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脈象虛細,舌質談白等癥候。

【治療】

(一)輕證中暑1.治則:清泄暑熱。

2.處方:內庭、曲池、內關、太陽。

3.方義:內庭為足陽明之滎,“滎主身熱”(《難經》),曲池為手陽明之合,兩穴合用可泄陽明之暑熱;內關通于陰維,陰維之脈行腹里、貫胸隔,故能和胃止嘔;太陽為經外奇穴,刺血清熱,疏解頭部昏痛。

4.治法:宜將病人迅速置于陰涼通風處,解開衣衫。先以三棱針點刺雙側太陽,擠去惡血,余穴均施涼瀉法。留針至癥狀明顯改好。亦須間斷運計。

5.古方輯錄《針灸逢源·卷五》:“中暑:暑乃天之氣,所以中手少陰心經,初病即渴,其脈虛弱。人中、中脘、氣海、曲池、合谷、中沖、三里、內庭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二)重證中暑暑熱蒙心:

1.治則:清熱開竅止搐。

2.處方:水溝、百會、委中、十宣;轉筋抽搐加陽陵泉、承山、后溪。

3.方義:暑熱蒙心,清竅閉塞,取水溝、百會以醒腦通閉;委中,膀胱經合穴而屬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熱毒;十宣更有瀉熱治神、調節(jié)陰陽之功。轉筋抽搐乃熱極動風之象,取筋會陽陵泉穴舒筋解痙;承山為止搐緩攣之驗穴;后溪,通于督脈而和腦相維系,更有熄風鎮(zhèn)驚之效。

4.治法:先刺水溝,深刺至齒,針芒向上,施以瀉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針瀉血,余穴亦用瀉法,強度宜適當加大。留針至神清搐止,須間斷運針。

5.古方輯錄《神灸經綸·卷三》:“中暑神昏:……百會、中脘、三里、脾俞、合谷、人中、陰谷、三陰交。”

氣陰兩脫:

1.治則:補氣滋陰。

2.處方:氣海、百會、太淵、復溜。

3.方義:氣海為元氣之海,灸之可大補元氣;百會為諸陽之會,更能升陽固脫;太淵乃手太陽肺經原穴,本型為中暑之危重階段,汗出脈絕,取此以滋肺陰固衛(wèi)陽;復溜是足少陰腎經經穴,可補腎陰振腎氣。四穴合用,內補肺腎之陰液,外固欲脫之衛(wèi)陽。

4.治法:氣海、百會施艾卷雀啄法灸,持續(xù)不斷,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針刺,采用補法留針,其間須反復運針刺激。

此型甚為危重,宜配合其他中西醫(yī)療法。

5.古方輯錄《針灸大成·卷九》:“中暑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內庭、百會、中極、氣海。……復刺后穴:中沖、行間、曲池、少澤。”

《楊敬齋針灸全書·下卷》:“中暑不省人事:百會、風門、人中、承漿。中沖、合谷、少沖、氣海、三里、內庭、脾俞、中管、陰谷、陰陵泉、三陰交。”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