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med66_weisheng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外科主治醫(yī)師考試 > 輔導精華

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防治措施

2018-12-01 15:42 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專門整理了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防治措施如下,希望對外科主治醫(yī)師考生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1.病因與病理:

切口感染的發(fā)生與病人的體質和病變的性質有一定關系。腹部切口感染的病源菌具有內源性和混合性的特點,主要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糞鏈球菌、綠膿桿菌和大腸桿菌。近年來,腸道內的無芽胞厭氧菌,特別是脆弱類桿菌,受到臨床的重視。切口感染發(fā)生的時間大多在術后7-10天,個別發(fā)生較晚,在3-4周后。

2.臨床表現(xiàn):

手術后3-4天,已經正常的體溫重新上升,應首先想到切口的感染。如同時出現(xiàn)切口的脹痛和跳痛,應立即進行檢查。切口局部腫脹、發(fā)紅、有明顯的壓痛,甚至有膿性分泌物由縫合針眼溢出,均說明已發(fā)生感染。少數(shù)病人可伴有全身癥狀,有時因感染的位置較深,不易早期發(fā)現(xiàn)。

3.防治措施:

切口感染的預防應遵循的原則是:

(1)嚴格無菌操作技術;(2)廣譜抗菌素的預防性應用;(3)嚴重污染切口的延期縫合;(4)增強病人的抵抗力等。近年來采用術前單次劑量的滅滴靈靜脈滴注或肛門內應用,較明顯地降低了腹部手術切口的感染率。

感染的早期階段,及時進行物理治療,促進炎癥的吸收。切口已化膿時,應立即折除縫合線,擴開切口充分引流,并剪去已經壞死的皮下組織、肌膜和腱膜。膿汁應進行需氧菌和厭氧菌兩種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為選用有效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為縮短治療時間,可加強交換敷料后肉芽新鮮的創(chuàng)面行二期縫合。

題庫小程序

距2024年外科主治醫(yī)師考試還有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章浩 外科主治醫(yī)師 《專業(yè)實踐能力》 免費試聽
    2024成績放榜慶功會

    主講:師資團 6月11日19:00

    詳情
    免費資料
    外科主治醫(yī)師 備考資料包
    教材變動
    考試大綱
    高頻考點
    備考技巧
    立即領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