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性特征、情緒狀態(tài)、應對能力、社會支持、生活事件數(shù)量等心理社會因素對外科手術病人的心理應激強度、手術順利程度及術后康復狀況都有影響。
JenkinsCD(1994)對463名接受心臟冠狀動脈架橋術或心臟瓣膜手術的病人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術前所測量的下述指標可以預示病人在術后6個月時的徹底康復:低水平的焦慮、抑郁、敵意,很少的生活事件,高水平的自尊、活力,大量的活動和愛好,較多的社會參與,高水平的社會支持。
Bunzel,B.(1994)通過對50名心臟移植手術病人及其配偶的追蹤研究,指出下列心理社會因素可以成為預示手術成功的指標:配偶的同情、關心和支持,經(jīng)常的情感表達,對付應激的能力,情緒的穩(wěn)定性,高的挫折耐受力,低的攻擊性。
Enqvist,B.(1995)對上頜面手術病人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術前指導的病人與對照組相比,術中失血量減少30%,而接受圍手術期指導的病人與對照組相比,術中血壓較低,術后康復較快。因此,他認為,情緒因素不僅影響術中的出血量和血壓,而且影響術后康復。
Manyande,A.(1995)對腹部手術病人的實驗研究表明,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實驗組病人由于在手術前運用有指導的想象,增進了能應對手術應激的感覺,因而與未接受術前心理指導的對照組相比,他們在手術后疼痛體驗較少,要求用的止痛藥較少,且自我感覺能更好地對付疼痛。此外,實驗組的在手術開始前和術后下午所測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也均比對照組低。
Ray和Fitzgibbon(1979)在手術住院的男女病人中檢查了由不同角色提供的不同形式的社會支持對降低應激的效應。當外科醫(yī)生向病人提供信息、保證與方向時,病人體驗不到焦慮,護士、配偶及病友在提供方向、消遣與自我增強時,病人的焦慮分也降低??梢娚鐣С钟欣跍p輕術前焦慮、改善手術應激效應,而且社會支持可以通過廣泛的角色形象從許多途徑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