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有諸多方面。主要有三大因素:藥物因素、機體因素、環(huán)境因素。
藥物的品種與產(chǎn)地、炮制、劑型、配伍等因素均影響中藥藥理作用。
制劑與煎煮方法 劑型和制劑對藥效的影響古人早有論述。藥物由于劑型和制劑因素上的差別而有不同的釋放性,可影響體內(nèi)藥物的吸收時間和吸收率,從而影響藥物的作用。一般而言,口服液體劑型如湯劑、口服液吸收快;口服固體劑型如沖劑、散劑、片劑、膠囊劑等,其崩解速度直接影響有效成分的吸收和藥效。如蜜丸“牛黃解毒丸”釋放速度比糖衣片“牛黃解毒片”的釋放速度慢2—3倍。又如人口服葛根黃豆苷元固體分散物膠囊和市售膠囊后不同時間取血測定血藥濃度,最高血藥濃度前者為后者的12倍,生物利用度前者約為后者的5倍。可見同樣為膠囊劑,內(nèi)含藥物的分散度不一樣會影響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進而影響藥物的療效。同一中藥或復[醫(yī).學敎育.網(wǎng)搜.集整理]方制成不同劑型或給藥途徑不同,除影響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及血藥濃度外,甚至還能產(chǎn)生不同性質的作用。如枳實、青皮的水煎液口服,未見有升高血壓的記載,制成注射液,卻表現(xiàn)有升血壓作用,可用于防治休克。因此,中藥的劑型改革,制劑工藝的優(yōu)化,對中藥療效的發(fā)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煎煮藥物的方法與藥效密切相關。煎煮湯劑所用水量的多少,火候的大小及時間的長短等,都會直接影響藥物有效成分溶出和藥效。藥物性質、質地及用藥目的不同,煎煮的方法和條件應不同。如有人對大黃10種不同煎煮方法進行瀉下作用和抑菌作用比較,結果表明,大黃后下和加酒浸泡過夜、然后短時煎煮其葸苷溶出率最高,瀉下作用最強,隨著煎煮時間延長,蒽苷轉變成苷元,瀉下作用減弱,抗感染作用增強。在觀察桂枝湯分煎、合煎對藥效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對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合煎優(yōu)于分煎。說明復方中藥的[醫(yī).學敎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共同煎煮和各藥分別煎煮后混合使用,在某些藥物的藥效上是有區(qū)別的。煎煮方法除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外,藥物在共煎的過程中還可能有新的成分產(chǎn)生。如將生脈散合煎,從合煎液中分離得到一個新成分,5-羥甲基-2-糠醛。這種新成分與該方藥效直接相關,而在該方單味藥(人參、麥冬、五味子)分煎液中未見有這一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