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著體的早期使用可追溯到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期又出現各種形形色色的半精密附著體, 即將支托凹根據需要預備成深淺不同的形狀, 并制作與其吻合的有鎖結作用或無鎖結作用的各種栓體。Gillette(1923年)是早期報道者之一。Dolder和Dumer1978年報道應用桿關節(jié)義齒可以減少基牙松動度。Dr.Herman Chayes1988年報道了他發(fā)明的精密附著體(T type attachment)。發(fā)展至今, 在不同國家、不同廠商、不同銷售公司中流行的各種附著體據推測可有上百種。應用附著體早已成為寫入教科書的修復方法之一。Durrer D在他的桿式義齒專著中報道了在Zurch大學1950-1972年間, 有共1000例以上病人使用桿式附著體制作覆蓋義齒的情況, 他認為這是提高咀嚼效能, 改善基牙受力, 延緩病人發(fā)展成無牙頜的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及臨床問題的出現, 人們發(fā)現, 使用附著體有時操作煩瑣, 且一旦有損壞, 在口內更換配件較難。
在20世紀中期, 不少學者開始推崇使用雙重冠固位體,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因為它操作比附著體簡單, 且也有保留殘根、殘冠, 增加義齒固位, 減少卡環(huán)暴露等優(yōu)點。Milletr(1958)最早報道一種套袖式(crown and sleeve-coping)修復體,Yalisove(1966)又將其改進為有特定生物外形并有牙周夾板作用的套筒冠式(Telescopic crowns)修復體。Korber(1969)等人認為錐形冠式(conical crown)修復體更合理。至今這種修復方法還普遍應用于歐洲、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為了防止內外二層冠之間摩擦力減低, 人們還加用彈簧式附著體或“O”形環(huán)以增加固位。Molin M., Bergman B. and Ericson A等人(1993) 報道他們對57名病人作了60件錐型冠覆蓋義齒, 觀察4~76個月后的情況。在涉及248個基牙中, 8個(3.2%) 基牙已脫落。44名病人無任何異常發(fā)現, 其余有不同程度基牙齲壞及牙周炎發(fā)生, 他們認為這種修復方法適用于余留牙少時, 基牙有廣泛齲壞時, 以及力分布不均勻時。
到20世紀后期, 隨著種植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廣泛應用, 附著體被大大應用于種植體的上部結構。因為任何一種種植體, 均需要一種有效連接種植樁和義齒的上部結構, 而這就是各種早期附著體的改進。Rubenstein(1995)報道了在美國、加拿大, 瑞典等24個種植頜面修復中心使用附著體情況, 其中鉗夾式(clip)附著體使用最多。
與此同時,研磨裝置(Milling Machine)的出現為附著體的精確應用和發(fā)展提供有效途徑。研磨裝置不僅可以準確安裝各種成品附著體,而且可以根據不同模型的具體情況研磨導平面、舌側導板、雙重冠內冠外壁的共同就位道、以及與雙重冠共用的栓道軸溝等,為高精度的修復開辟了更有前景的領域。
國外情況近年也逐漸越來越多地引起我國修復工作者的關注。馮海蘭等人首先在國內報道在臨床使用附著體的情況(1995),他們對臨床應用桿式附著體覆蓋義齒已有了長達11年的觀察。他們還相繼報道了有關生物力學研究。賈安琦(1993), 張德貴(1994), 駱小平(1996)等人先后在他們的研究論文中評價了某些附著體修復的生物力學特性。張富強等人系統(tǒng)報道了雙重冠修復的實驗及臨床結果。 趙銥民、俞偉等分別報道過用磁性固位體作頜面缺損修復的情況。自1997年以來,我國口腔修復工作者參加了亞洲地區(qū)國家應用磁性附著體(Magfit磁性附著體Aichi Steel Co. Japan)的研究協(xié)作組,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和應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