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五苓散的主治|功用|組成:
【組成】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12克、白術9克、桂枝6克。
【主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方解: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藥;白術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藥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臨床運用:
(1)本方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而致水瀉、泄瀉等證的常用方。加減變化后,可治多種病證,如濕傷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濕困脾,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湯(本方與平胃散合方);若水腫較甚,可酌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化氣利水藥,以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如治濕郁黃疸,小便不利,偏于濕重者,可用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F(xiàn)用于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腸炎的水泄、胃無力或幽門梗阻的振水音等屬水濕內停者。據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較其中各單味藥均強,服用后能使尿量明顯增加,并有排鈉及增加腎血流量的作用。
(2)《傷寒論》中本方原治太陽經證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證,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蓄水證。證見頭痛發(fā)熱、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等。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