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細菌性心肌炎(bacterial myocarditis)可由細菌直接感染,或細菌產生的毒素對心肌的作用,或細菌產物所致的變態(tài)反應而引起。
1.心肌膿腫
常由化膿菌引起,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摼鷣碓从谀摱緮⊙Y時的轉移性細菌菌落,或來自細菌性心內膜炎時的化膿性血栓栓子。肉眼觀,心臟表面及切面可見多發(fā)性黃色小膿腫,周圍有充血帶。鏡下,膿腫內心肌細胞壞死液化,膿腔內有大量膿細胞及數(shù)量不等的細菌集落。膿腫周圍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間質內有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
2.白喉性心肌炎
白喉桿菌可產生外毒素,一方面可阻斷心肌細胞核蛋白體的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可阻斷肉堿介導的長鏈脂肪酸運入線粒體,導致心肌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鏡下,可見灶狀心肌變性壞死,心肌細胞出現(xiàn)嗜酸性變、肌漿凝聚、脂肪變性及肌漿溶解。病灶內可見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少數(shù)中性粒細胞浸潤。病灶多見于右心室壁,愈復后形成細網狀小瘢痕。有的病例出現(xiàn)彌漫性心肌壞死,可導致心性猝死。
3.非特異性心肌炎
在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急性咽峽炎、扁桃體炎)及猩紅熱時,可并發(fā)急性非風濕性心肌炎。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了,可能是由鏈球菌毒素引起。病變是間質性心肌炎。鏡下,心肌間質結締組織內及小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心肌細胞有程度不等的變性、壞死。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