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實驗室檢查是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需要了解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搜集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廣大復習備考的考生有所幫助。
1.血象
白細胞計數(shù)多正常。嗜酸細胞減少或消失,血小板減少。
2.血象學檢查
①外斐(Weil-Felix)氏試驗:變形桿菌OX19凝集效價1:160以上有診斷價值,雙份血清效價遞增4倍以上意義更上。第5病日即可出現(xiàn)陽性反應,病程第2~3周達高峰。曾接種過斑疹傷寒疫苗或患復發(fā)性斑疹傷寒者,外斐氏反應常為陰性或低效價。本試驗對斑疹傷寒診斷的陽性率達74~84%,但不能區(qū)分斑疹傷寒的型別,也不能排除變形桿菌感染。回歸熱、布氏桿菌病、鉤體病等有進亦可發(fā)生陽性反應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②立克次體凝集反應,以普氏立克次體顆??乖c病人血清作凝集反應,特異性強,陽性率高。效價1:40以上即為陽性。病程第5病日陽性率達85%,第16~20病日可達100%;此方法雖然與莫氏立克次體有一定交叉,但后者效價較低,故仍可與莫氏立克次體相鑒別。
③補體結合試驗,如用普氏立克次體可溶性抗原進行補體結合反應,則不能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相鑒別;如用顆粒性抗原,雖與莫氏立克次體有一定的交叉,但后者效價較低,仍可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相鑒別。補體結合抗體持續(xù)時間長,可用作流行病學調查。
④間接血凝試驗,用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可溶性抗原致敏鞣化后的人“O”型紅血球,綿羊或家兔的紅細胞,進行微量間接血凝試驗。其靈敏度較外斐氏及補體結合試驗高,特異性強,與其他群立克次體無交叉反應,便于流行病學調查及早期診斷。但不易區(qū)分普氏、莫氏立克次體和復發(fā)次體型斑疹傷寒。
⑤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用兩種斑疹傷寒立克次體作抗原進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檢查抗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可鑒別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檢測特異性IgM及IgG抗體,IgM抗體的檢出有早期診斷價值。
3.病原體分離
取發(fā)熱期(最好5病日以內)病人血液3~5ml接種于雄性豚鼠腹腔,7~10日豚鼠發(fā)熱,陰囊發(fā)紅,取其睪丸鞘膜和腹膜刮片或取腦、腎上腺、脾組織涂片染色鏡檢,可在細胞漿內查見大量立克次體。亦可將豚鼠腦、腎上腺、脾等組織制成懸液接種雞胚卵黃囊分離立克次體。
4.其他
少數(shù)病人腦脊液有輕度變化,如壓力稍增高、單核細胞增多、蛋白增高,糖與氯化物正常。部分病人血清谷丙轉氨酶輕度增高。心電圖提示低電壓,T波及S—T段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