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間神經(jīng)痛患者除了服用藥物對癥治療外,如果能配合一些有效的按摩手法,則治療效果會很好。
1.預備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松,靜坐1~2分鐘。
2.推擦大椎穴
將右手4指并攏,緊貼在大椎穴上,適當用力反復推擦0.5~1分鐘,至局部發(fā)熱為佳。
功效:疏風散寒,調理肺氣。
3.揉按肩井穴
將一手中指指腹放在對側肩部肩井穴上,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雙肩交替進行。
功效:放松肌肉,活血通絡。
4.掐合谷穴
將一手拇指指尖按在另一手的合谷穴上,其余4指附在掌心,適當用力掐壓0.5~1分鐘,以有酸脹感為佳。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理氣通腑,解痙止痛。
5.按揉曲池穴
將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曲池穴上,其余4指附在肘后,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疏風通絡,鎮(zhèn)靜安神。
6.合按內關、外關穴
將一手中指和拇指指腹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和內關穴上,兩指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安神鎮(zhèn)靜,和胃理氣。
7.掌揉膻中穴
將一手掌掌根緊貼膻中穴,適當用力做順時針摩揉0.5~1分鐘。以局部發(fā)熱為佳。
功效:理氣散淤,寬胸利膈。
8.分推胸肋間
雙手指張開呈爪狀,將指尖附于同側胸骨旁肋間處,適當用力從胸前正中線沿肋間向兩側分推0.5~1分鐘。
功效:寬胸理氣,緩急止痛。
9.分推肋下
將雙手4指并攏,分別放于同側劍突旁,沿肋骨分推0.5~1分鐘。
功效:調中和胃,理氣止痛。
10.按揉缺盆穴
一手半握拳,中指伸直,將中指指腹放在對側缺盆穴上,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以肩部有酸脹為佳。兩側交替進行。
功效:通經(jīng)活絡,解痙止痛。
以上手法每天操作1~2次。在治療前應明確疼痛的原因,以排除按摩禁忌癥。按摩時手法操作宜輕柔,一般可緩解疼痛。
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時治療,以免繼發(fā)肋間神經(jīng)痛。坐位工作者要注意姿勢,避免勞累。
當歸佛手燉黃鱔 當歸、佛手各10克,黃鱔300克,料酒15克,調味品、姜、蔥適量。將當歸、佛手洗凈切片,黃鱔去骨和內臟后切片,姜切片,蔥切段。黃鱔中加入鹽、料酒,腌漬片刻后放入燉鍋內,加入當歸、佛手、姜、蔥、鹽,放入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再轉文火燉熟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活血祛淤、通絡止痛。
紅花拌萵苣 紅花10克,萵苣250克,海帶150克,雞肉250克,調味品、姜、蔥適量。將紅花洗凈、放入鍋內,加水50毫升,煮沸待用。萵苣切成細絲擠干水分;海帶洗凈,用沸水煮后切成細絲;雞肉洗凈煮熟切成細絲;姜、蔥切絲。將萵苣絲、雞肉絲、海帶絲、紅花同放入盆內,加入姜、蔥、鹽、醋、醬油、白糖、芝麻油,拌勻即成。每日食用1次,可利五臟、通經(jīng)脈。
佛手蒸白鵝
配方:佛手lOg,丹參lOg,甘草6g,白芍lOg,當歸lOg,白鵝肉500g,姜lOg,蔥15g,鹽4g,料酒20g。
制作:佛手、丹參、甘草、白芍、當歸潤透切片;白鵝肉洗凈,用沸水焯去血水,瀝干水分;姜切片,蔥切段。白鵝肉放在蒸盆內,抹上醬油、料酒、鹽,放入姜、蔥,把佛手、丹參、甘草、白芍、當歸片,放在白鵝肉上,注入清水200ml。蒸盆置蒸籠內,武火蒸 45分鐘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鵝肉50g。
功效:活血祛瘀,補氣行氣。用于肋間神經(jīng)痛瘀血內阻患者。
白芍川芎燉魚頭
配方:白芍lOg,川芎lOg,甘草6g,鯉魚頭1只(500g),料酒20g,姜lOg,蔥 15g,鹽4g。
制作:白芍、甘草、川芎潤透切片;鯉魚頭洗凈,去鰓;姜切片,蔥切段。魚頭抹上料酒、鹽,放入燉鍋內,加入白芍、甘草、川芎,注入清水800ml放入姜蔥。燉鍋置于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煮 20分鐘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魚頭50~100g。
功效:行氣補血,鎮(zhèn)靜止痛。用于肋間神經(jīng)痛患者。
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的“脅痛”范疇?!鹅`樞·經(jīng)脈篇》說:“肝、足厥陰之脈……屬肝,絡膽,……布脅肋。”“膽、足少陽之脈,絡肝,屬膽,循脅里……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又《五邪篇》說:“邪在肝,則兩脅中痛……”《邪氣藏府病形篇》說:“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丁甘仁醫(yī)案·脘脅痛)黎右案說:“脅乃肝之分野,肝氣入絡,脅痛偏左……”都指出了胸脅部位是肝、膽所分布之處,故胸脅部的疼痛與肝膽二經(jīng)的功能失調有一定的關系。同時說明墮墜(括跌撲損傷)則惡血積于脅下,大怒則怒氣積于脅下是二種可以引起脅痛的原因?!杜R癥指南醫(yī)案-脅痛門》汪案說:“痛在脅肋,游走不定……。”指出了胸脅痛兩側均能發(fā)生,亦與現(xiàn)代所見的肋間神經(jīng)痛一癥相符。臨床所見單純的肋間神經(jīng)痛,其病因主要不外肝氣郁結、痰血停著,如負重逆氣,或用力過猛(勞損刺激肋間神經(jīng)、機械性的刺激、勞動后組織代謝產(chǎn)生酸性產(chǎn)物如乳酸等)等所引起的肋軟骨與胸骨之間的動作失調所致。亦有并無前述病史,卻由于肋軟骨局部積勞日久,偶受輕微壓力或咳嗽,因而引起該處傷損而突然發(fā)生本癥。在中醫(yī)方面的治療上,舒肋.消腫.膏針對肋間神經(jīng)痛的癥狀,可以進行很好的治療。根據(jù)四總穴歌“脅肋支溝取,心胸內關謀”,故以內關為主穴,配太沖可疏肝理氣;三陰交為足三陰之交會穴,能活血祛瘀;脅肋部為足少陽膽經(jīng)所過,肝膽相表里,肝脈布脅肋。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經(jīng)穴,為足少陽經(jīng)合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及“筋會”,刺之可疏肝利膽,疏通經(jīng)絡。
1.肝郁氣滯 全龍湯加減配伍香附10g、紫蘇梗10g、生姜3片、蔥白2根,水煎服。或青皮60g、玄胡150g,共研細末,日服3次,每次6g。
2.肝陰不足 全龍湯加減配伍當歸15g、白芍30g、杞子15g、生地15g、青皮10g、枳殼10g水煎服。
3.瘀血阻絡 全龍湯加減配伍全瓜蔞1枚、沒藥3g、紅花3g、甘草6g,水煎服。
4.膽經(jīng)濕熱 全龍湯加減配伍金錢草60~120g,水煎服,每日1劑。
5.肝膽濕熱 全龍湯加減配伍龍膽草15g、金錢草30g,水煎服,日一劑。
6.肝郁化熱夾濕 全龍湯加減配伍茵陳15g、板藍根30g、龍膽草10g、丹參10g,水煎服。
7. 肝腎陰虛 全龍湯加減配伍五味子10g、太子參15g、蒸首烏15g、赤芍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