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入藥,能解熱利尿,消腫散淤;莖葉含草酸,可用以磨鏡或擦銅器,使其具光澤。牛羊食其過多可中毒致死。
酢漿草 (《唐本草》)
【來源】為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酢漿草多年生草本。
莖匍匐或斜升,多分枝,長達50厘米,上被疏長毛,節(jié)節(jié)生根。
葉互生,掌狀復葉,葉柄長2.5~5厘米;托葉與葉柄連生,形??;小葉3枚,倒心臟形,長達5~10毫米,無柄。
花1至數朵成腋生的傘形花序,花序柄與葉柄等長;苞片線形;萼片5,花瓣5,黃色,倒卵形;雄蕊10,花絲下部聯(lián)合成筒;子房心皮5,5室,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
蒴果近圓柱形,長1~1.5厘米,有5棱,被柔毛,熟時裂開將種子彈出。
種子小,扁卵形,褐色。
花期5~7月。
生于耕地、荒地或路旁。
中國各地均有分布。
【化學成分】莖葉含多量草酸鹽。
另有謂葉含檸檬酸及大量酒石酸,莖含蘋果酸。
【藥理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則無效;此植物據云對羊有毒。
同屬植物毛茛酢漿草能傷害家畜腎臟,使血中非蛋白氮明顯升高。
【性味】酸,寒。
①《唐本草》:味酸,寒,無毒。
②《履巉巖本草》:味酸,有小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酸微澀。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陽明、太陽經。
【酢漿草的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消腫解毒。
治泄瀉,痢疾,黃疸,淋病,赤白帶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疔瘡,癰腫,疥癬,痔疾,脫肛,跌打損傷,湯火傷。
①《唐本草》:主惡瘡瘸瘺搗敷之,殺諸小蟲。食之解熱渴。
②《本草圖經》:治婦人血結不通,凈洗細研,暖酒調服之。
③《滇南本草》:治久瀉腸滑,久痢赤白,用砂糖同煎服。
④《綱目》:主小便諸淋,赤白帶下,同地錢、地龍治砂石淋;煎湯洗痔痛脫肛;搗敷湯火蛇蝎傷。
⑤《生草藥性備要》:殺螆止痛,散熱消腫,理跌打,散瘀血,煲酒服;又干水止癢。
⑥《醫(yī)林纂要》:補肺瀉肝,除熱氣,去瘀血,斂陰。
⑦《分類草藥性》:截瘧塞鼻;酒炒敷魚口。
⑧《嶺南采藥錄》:治麻疹,蛇毒,疥瘡。
⑨《陸川本草》:消腫止痛,去腐肉。治瘡癰潰爛。
⑩《貴陽民間藥草》:清熱,利尿,接骨。治尿結,黃疸。
⑾《中國藥植圖鑒》:用紅糖混煎服,治流火(絲蟲病初期)。
⑿《陜西植藥調查》:健胃止咳。
⒀《湖南藥物志》:治發(fā)熱咳嗽,心胃氣痛,瘡瘍腫脹作痛,毒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搗敷、搗汁涂、調敷或煎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