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直播公告

2月10日 19:00-21:00
詳情
3月13日 19:00-21:00
詳情【提問】以DNA為靶的誘變問題
【回答】學員angelguo2011,您好!您的問題答復如下:
非整倍體是由于染色體分離異常而產生,主要涉及細胞分裂過程的改變。在有絲分裂的中期,由于紡錘體機制被部分破壞,可造成姐妹染色體不分離,就會形成具有三倍體或單倍體的子細胞。非整倍體劑通過多種機制導致細胞分裂異常,誘發(fā)非整倍體?,F(xiàn)已知或可疑的非整倍體誘發(fā)劑有氯化鎘、水合氯醛、秋水仙堿、地西泮、氫醌、乙胺嘧啶、噻唑苯咪唑及長春堿等。非整倍體劑作用不屬于以DNA為靶的誘變
畸變的基礎是DNA結構的改變,不同化學物可通過不同的方式作用于DNA,引起不同的突變,其中有些化學物直接以DNA為靶,引起突變。
(一) 堿基類似物取代
有些化學物的結構與堿基非常相似,稱堿基類似物。它們能在S期中可與天然堿基競爭,并取代其位置。例如5-溴脫氧尿嘧啶核苷能取代胸腺嘧啶,2-氨基嘌呤(2-AP)能取代鳥嘌呤。
(二) 烷化劑的影響
烷化劑是對DNA和蛋白質都有強烈烷化作用的物質。烷化劑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有烷基硫酸酯、N-亞硝基化合物、氮芥和硫芥等環(huán)狀烷化劑和鹵代亞硝基脲等。各類烷化劑其分子上的烷基各不相同,因而烷化活性有別,有一般情況下甲基化>乙基化>高碳烷基化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目前認為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鳥嘌呤的N-7位,其次是O-6位。而腺嘌呤的N-1、N-3和N-7也易烷化。
認為鳥嘌呤的N-7位發(fā)生烷化后可導致鳥嘌呤從DNA鏈上脫落,稱為脫嘌呤作用。致使在該位點上出現(xiàn)空缺,即堿基缺失,其結果是移碼突變。
(三) 致突變物改變或破壞堿基的化學結構
有些化學物可對堿基產生氧化作用,從而破壞或改變堿基的結構,有時還引起鏈斷裂。
例如,亞硝酸根能使腺嘌呤和胞嘧啶發(fā)生氧化性脫氨,相應變?yōu)榇吸S嘌呤和尿嘧啶。羥胺能使胞嘧啶C-6位的氨基變成羥氨基。這些改變都會造成轉換型堿基置換。但是亞硝酸雖然也能使鳥嘌呤變?yōu)辄S嘌呤,但是由于黃嘌呤的配對性能與鳥嘌呤一致,故并不發(fā)生堿基置換。
還有些化學物質可在體內形成有機過氧化物或自由基,如甲醛、氨基甲酸乙酯和乙氧咖啡堿等,可間接使嘌呤的化學結構破壞,容易出現(xiàn)DNA鏈斷裂。
(四) 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鏈
有些大分子能以靜電吸附形式嵌入DNA單鏈的堿基之間或DNA雙螺旋結構的相鄰多核苷酸鏈之間,稱為嵌入劑,它們多數是多環(huán)的平面結構,特別是三環(huán)結構,其長度為6.8′102nm,恰好是DNA單鏈相鄰堿基距離的兩倍。如果嵌入到新合成的互補鏈上,就會使之缺失一個堿基;如果嵌入到模板鏈的兩堿基之間,就會使互補鏈插入一個堿基。無論多或少一個堿基都造成移碼突變。
非整倍體劑作用不屬于以DNA為靶的誘變,,所以答案選擇D。
祝您學習愉快!順利通過考試!
★問題所屬科目:公衛(wèi)執(zhí)業(yè)醫(yī)師---衛(wèi)生毒理學
2月10日 19:00-21:00
詳情3月13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