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甘,微苦、微辛,性寒,小毒。歸肝、脾、膀胱經(jīng)。
①《得宜本草》:“味咸。
②《本草求原》:“甘,淡,平”。
③《醫(yī)林纂要·藥性》:“酸、咸、寒。”
④《百草鏡》:“性涼。”
⑤《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寒,味甘,無毒。入脾、小腸、膀胱經(jīng)。”
⑥《陜西中藥志》:“入腎經(jīng)。”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水通淋。主治小兒熱驚;癲癇;癰腫;疔瘡;乳癰;瘰疬;皮膚癢瘡;目赤腫痛;咽痛;蛇蟲咬傷;熱淋;砂淋。
①《得宜本草》:“主治熱病勞復(fù)。”
②《百草鏡》:“清熱,治癰疽腫毒,疔瘡,跌撲瘋?cè)畟?,七種疝氣,痔瘡勞傷。”
③《本草求原》:“主內(nèi)傷痰火,消瘰疬(煎豬肉食)、惡瘡,浸酒佳。”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清熱解毒,平喘、定驚。治小兒驚風(fēng)、鹽吼、癲癇、腰痛、疔瘡、九子瘍、眼翳。”
⑤《中國藥用植物圖鑒》:“塊根有清熱消腫的功用,為外科發(fā)散藥。”
⑥《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能利水通淋,解毒。治尿酸結(jié)石,小便淋瀝不清。外用治癰疽,瘰疬,疔瘡及蛇蟲咬傷等癥。”
⑦《增訂治疔匯要》:“能軟堅(jiān)。”
⑧《陜西中草藥》:“潤膚。”“治皮膚干燥。”
⑨《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敷乳毒,(治)腹痛,水腫,目赤腫痛;犬咬傷。”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點(diǎn)眼。
脾胃虛寒者禁服。
用于瘰疬疔瘡。天葵子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之功,為外科常用藥,可單用或與他藥配用,如治瘰疬,《救生苦?!穯斡迷撈?,酒煮飲服取汗;與浙貝、玄參、夏枯草等品共用,能增強(qiáng)清熱散結(jié)作用。治療疔瘡、癰腫等外癥熱毒盛者,多與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配用,如《醫(yī)宗金鑒》五味消毒飲。
用于熱淋,砂淋,小便淋瀝澀痛。天葵子有清熱利水,通淋排石作用,可單用或配扁蓄、車前子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