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背薯蕷,又名:黃萆薢、黃山姜、土黃連、黃薯。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近于地面,竹節(jié)狀。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波狀,葉片干后近乎黑色,下面常蓋有白色粉狀物?;▎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成2~3枝簇生于葉腋,花序基部的花通常2~3朵集在一起,至花序的頂端通常單生;雄花雄蕊3,開放后藥隔變寬,退化雄蕊3,有時存在,常與發(fā)育3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單生,很少雙生,雌花花被6,子房下位,退化雄蕊呈花絲狀,柱頭3裂。蒴果成熟后反曲下垂,翅寬超過長度或近于等長,表面栗褐色,成熟后頂端開裂。種子四周圍以薄膜狀的翅,通常兩兩迭生,著生于每室的中央?;ㄆ?~8月。果期6~10月。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叉蕊薯蕷,又名:蛇頭草。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竹節(jié)狀。莖纖細,S旋。單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邊緣波狀,葉面干后黑色,很少呈灰褐色,下面灰褐色;葉柄短于葉片?;▎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或2~3枝簇生于葉腋;雄花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長卵圓形,黃色,雄蕊3,藥卵形,開放后藥隔變寬,常為花藥的1~2倍,呈短叉狀,退化雄蕊3;雌花序穗狀,單生,很少雙生;雌花花被6,卵圓形,退化雄蕊絲狀,子房下位,長圓柱形,柱頭3裂。蒴果,翅頂端稍寬大,表面栗褐色。種子扁卵圓形,栗殼色,具翅?;ㄆ?~8月。果期6~10月。生于山坡疏林下或林緣。分布福建、臺灣、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山萆薢:多年生草質(zhì)纏繞藤本。根莖橫生,類圓柱形,作不規(guī)則分歧。莖纖細,高很少超過2米,有縱溝。葉互生,心形至三角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有時呈淺波狀,基出脈7~9條;葉柄長于葉片。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總狀或圓錐花序,1至數(shù)個腋生;雄花有柄,有苞片及小苞片各1,花被片6,長圓形,其中3片較寬,雄蕊6;雌花序穗狀或圓錐狀,單生,很少復(fù)生。蒴果,翅頂端稍寬,表面栗褐色;種子著生于每室中央的基部。種子扁平,卵形,上端翅寬于種子1倍以上?;ㄆ?~8月。果期8~10月。多生于疏林或竹林,沿山溝潮濕處。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纖細薯蕷,又名:白萆薢、鐵菱剛、白姜、白薯、白連。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竹節(jié)狀。莖左旋,長圓柱形。葉互生,基部葉有時3~4片輪生;葉片卵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呈微波狀,邊緣有明顯的嚙齒,葉脈通常7條,很少為9條;葉柄與葉片近于等長。雄花序穗狀,單生于葉腋;雄花單生,無柄,苞片卵形,小苞片披針形,花被碟形,裂片6,長圓形,雄蕊3,藥隔寬約為花藥的1/2,不發(fā)育雄蕊3,退化為棍棒狀;雌花序穗狀,單生;花被裂片6,披針形,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柱頭3分叉。蒴果具3翅,翅半月形,長約2.8厘米,寬約1.3厘米,頂端近于平截或微凹,表面栗褐色,成熟時頂端開裂;種子每室2枚,具膜狀的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多生于山坡疏林下、較陰濕山谷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