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或沿階草的塊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膏。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煎湯涂;或鮮品搗汁搽。
【出處】: 《中華本草》
【藥物應(yīng)用鑒別】:天冬與麥冬功能滋陰清肺,均可用于燥咳,咯 血,陰傷口渴,腸燥便秘之癥。但天冬大寒,清火潤燥力較麥冬大,且滋腎陰;而麥冬微寒,滋陰潤燥之力較天冬為差,然其滋膩之性較小,兼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性味】:甘;微苦;寒
【用藥禁忌】:虛寒泄瀉、濕濁中陰、風(fēng)寒或寒痰咳喘者均禁服。
【主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消渴;熱病津傷;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血熱吐衄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陰濕處、林下或溪旁,或栽培。2.生于海拔600-3400m的山坡、山谷潮濕處、溝邊或林下。
【科屬分類】:百合科
【功效】: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
【資源分布】:主產(chǎn)浙江、四川。此外,江蘇、貴州、云南、廣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亦產(chǎn),但多野生,少有栽培。
【藥材基源】:麥冬為百合科植物沿階草的塊根。
【采收儲藏】: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時采挖,稱杭麥冬;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稱川麥冬。野麥冬多在清明后挖取,習(xí)稱土麥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炮制】:
1、麥冬: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
2、朱麥冬:取去心麥冬,置盆內(nèi)噴水少許,微潤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整理,加朱砂細(xì)粉,撒布均勻,并隨時翻動,至麥冬外面勻被朱砂為度,職出,晾干。(每麥門冬10斤,用朱砂3兩)
3、陶弘景:(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
4、《綱目》:麥門冬,凡入湯液,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若入丸散,須瓦焙熱,即于風(fēng)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且不損藥力,或以湯浸搗膏和藥亦可,滋補(bǔ)藥以酒浸擂之。
【使用注意】:凡脾胃虛寒泄瀉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