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頜骨骨髓炎的局部治療是口腔主治醫(yī)師考試中常出現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匯總如下,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復習掌握。
放射性骨壞死的死骨分離緩慢,但死骨塊往往穿破口腔黏膜或面頸部皮膚而裸露,并有不同程度的溢膿。
(1)放射性骨髓炎的死骨未分離前,為了防止感染擴散,每天應進行創(chuàng)腔沖洗,更換敷料;對已露出的死骨,可用骨鉗分次咬除,以減輕對局部軟組織的刺激。
(2)外科手術方法適用于已分離后的死骨,予以摘除,原則對正常骨質不應涉及,以免造成新的骨壞死,故手術多在局麻下進行,切口適當超過瘺口,以可摘除死骨為度,對殘腔稍加搔刮,去除炎性肉芽組織后,留置引流,待其自行愈合。對已經確診為放射性骨髓炎的病例,死骨雖未分離,但結合照射野范圍、臨床檢查及X線攝片資料,初步確定病變部位后,在健康骨質內施行死骨切除術,可達到預防病變擴大,縮短病程的效果。遺留的組織缺損,可行血管化組織移植或待二期整復。但對切除術,應持慎重態(tài)度,必須在對病變范圍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進行,這樣不致造成過多正常骨的切除或病變骨的殘留。對于放射線損傷的口腔黏膜與皮膚,根據局部具體情況,在切除頜骨的同時一并切除,以免術后創(chuàng)口不愈合。
以上就是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各位口腔主治醫(yī)師考生有所幫助,更多知識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