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0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證書“痛經的定義和病因病機””的問題很多考生都很感興趣,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如下內容,預祝考生考試順利。
(一)定義
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西醫(yī)婦產科學將痛經劃分為原發(fā)性痛經和繼發(fā)性痛經。原發(fā)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由于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屬繼發(fā)性痛經。
(二)病因病機
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實者可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導致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虛者主要由于氣血虛弱、腎氣虧損致子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而痛”。其之所以伴隨月經周期而發(fā),又與經期及經期前后特殊生理狀態(tài)有關。未行經期間,由于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沖任、子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平時不發(fā)生疼痛。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泄溢,氣血由盛實而驟虛,子宮、沖任氣血變化較平時急劇,易受致病因素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yǎng),不通或不榮而痛。經凈后子宮、沖任血氣漸復則疼痛自止。但若病因未除,素體狀況未獲改善,則下次月經來潮,疼痛又復發(fā)矣。
1.氣滯血瘀
素性抑郁或恚怒傷肝,氣郁不舒,血行失暢,瘀阻子宮、沖任。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或復為情志所傷,壅滯更甚,“不通則痛”,發(fā)為痛經。
2.寒凝血瘀
經期產后,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沖任,與血相搏,以致子宮、沖任氣血失暢。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子宮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若經前、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久居陰濕之地,則發(fā)為寒濕凝滯證痛經。
3.濕熱瘀阻
素體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后攝生不慎感受濕熱之邪,與血相搏,流注沖任,蘊結胞中,氣血失暢。經前、經期氣血下注,子宮、沖任氣血壅滯更甚,“不通則痛”,致使經行腹痛。
4.氣血虛弱
脾胃素虛,化源匱乏,或大病久病,或失血過多,氣血不足,沖任氣血虛少,行經后血海氣血愈虛,不能濡養(yǎng)沖任、子宮;兼之氣虛無力流通血氣,因而發(fā)為痛經。
5.腎氣虧損
稟賦素弱,或多產房勞傷損,精血不足,經后血??仗?,沖任、子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發(fā)為痛經。
以上“2020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證書“痛經的定義和病因病機””的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如果對您有所幫助,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和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