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出處】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jié),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余糧。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糧,而棄其余。此云白余糧也。生池澤。
【拼音名】Tǔ Fú Línɡ
【英文名】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Rhizome of Glabrous Greenbrier
【別名】禹余糧、白余糧、草禹余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冷飯團、仙遺糧、土萆薢、山豬糞、山地栗、過岡尤、山牛、冷飯頭、山歸來、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飯團根、土苓、狗朗頭、尖光頭、山硬硬、白葜、連飯、紅土苓、山奇良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milax glabra Roxb. 2.Smilax lanceaefolia Roxb.var.opaca A.DC.[S.opaca(A.DC.)Norto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浸漂,切片曬干;或放開水中煮數(shù)分鐘后,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1.土茯苓 攀援灌長,長1-4mm.莖光滑,無刺。根狀莖粗厚、塊狀,常由匍匐莖相連接,粗2-5cm.葉互生;葉柄長5-15(-20)mm,約占全長的3/5-1/4,具狹鞘,常有纖細的卷須2條,脫落點位于近頂端;葉片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長6-12(-15)cm,寬1-4(-7)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鈍,下面通常淡綠色。傘形花序單生于葉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總花梗長2-5mm,通常明顯短于葉柄,極少與葉柄近等長,在總花梗與葉柄之間有1芽;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數(shù)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寬2-5mm,花綠白色,六棱狀球形,直徑約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圓形,寬約2mm,兜狀,背面中央具縱槽,內(nèi)花被片近圓形,寬約1mm,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齒;雄花靠合,與內(nèi)花被片近等長,花絲極短;雌花序的總梗長約1cm,雌花外形與雄花相似,但內(nèi)花被片邊緣無齒,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8mm,熟時黑色,具粉霜?;ㄆ?-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2.暗色菝葜 本種與土茯苓的區(qū)別在于:葉片卵狀披針形,背面無白粉,干時不呈青灰色,葉脈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總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圓柱狀。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長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見于林緣與疏林中。 2.生長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叢或山坡陰處。
資源分布:1.分布于甘肅(南部)、長江流域以南以及臺灣、海南、云南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干旱和蔭蔽。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生長期應經(jīng)常松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近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條塊狀,有結節(jié)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時外表現(xiàn)不規(guī)則裂紋,并有殘留鱗葉。質堅硬,難折斷。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中間微見維管束點,并可見沙礫樣小亮點(水煮后依然存在)。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散出,以水濕潤有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下皮為3-5列黃棕色細胞,排列緊密,壁較厚,木化,有的具壁孔。皮層散有大形粘液細胞,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薄壁細胞徑向延長;散列有限外韌型維管束,中心分布較密;木質部常有兩個大導管及數(shù)個小導管;韌皮部含少量纖維。薄壁細胞含大量淀粉粒。
【化學成份】根莖中含落新婦甙(astilbin),黃杞甙(engeletin),3-O-咖啡酰莽草酸(3-O-caffeoylshikim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glucose)。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