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醫(yī)學題庫】全新升級!學習做題新體驗!
書 店 直 播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執(zhí)業(yè)藥師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med66_yaoshi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 > 其他信息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2015年執(zhí)業(yè)藥師《藥理學》考試輔導精華(12)

2015-08-04 13:52 醫(yī)學教育網
|

2015年執(zhí)業(yè)藥師《藥理學》考試輔導精華,醫(yī)學教育網整理如下:

第三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

第二節(jié) 藥物的體內過程

一、 吸收

藥物的吸收 是指藥物自體外或給藥部位經過細胞組成的屏障膜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過程。

簡單擴散(被動轉運) 又稱脂溶擴散,是大多數藥物轉運的方式。(不耗能、無飽和性、無競爭性)

影響擴散的因素:

1. 膜二側藥物的濃度差(順濃度差轉運)

2. 藥物的脂溶性大?。ㄓ退植枷禂荡螅?

3. 藥物的解離度(極性小的藥物)

酸性藥物在堿性環(huán)境中解離度大,解離型藥物極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過細胞膜。

堿性藥物在酸性環(huán)境中解離度大

當細胞膜二側PH不同時,則使藥物在兩側分布不均勻。

乳汁較血液偏酸性,許多生物堿(嗎啡、阿托品)易進入乳汁。

離子障 是指非離子型藥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而離子型藥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側,這種現象稱為離子障(ion trapping)

2.主動轉運 該轉運對藥物在體內分布及腎排泄關系密切,是需借助載體需要消耗能量逆濃度差的轉運方式。

主動轉運的特點:

1. 逆濃度差轉運,需要耗能。

2. 具有飽和現象,有競爭性。

3. 借助載體有特異性。

脂溶性很小,而分子量較大的藥物,一般須經主動轉運才能通過細胞膜,如青霉素通過腎小管細胞主動排泄。

3.易化擴散 藥物與生物膜上的特殊載體形成可逆性的復合物,進行不耗能的順濃度差轉運。

易化擴散的特點:

1. 順濃度差轉運,不耗能。

2. 具有飽和現象,有競爭性。

3. 借助載體有特異性。

如葡萄糖進入細胞內。

1.胃腸道給藥 ①口服 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占內科處方的80%左右。

特點:1.以被動轉運為主。

2. 主要在小腸吸收,受PH影響。

3.具有首關消除(藥物自胃腸道粘膜吸收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后,有些藥物被轉化,使進入體循環(huán)的量減少)。

例:口服氯丙嗪后,血藥濃度僅為肌注等劑量的1/3.

優(yōu)點:簡便、安全、經濟。

缺點:吸收慢、生物利用度小。

②舌下 優(yōu)點:簡便、不受消化酶、PH影響、無首關消除。

缺點:吸收面積小,不規(guī)則。

③直腸 優(yōu)點:吸收快,無首關消除。

缺點:吸收面積小,不規(guī)則。

2.注射給藥 ①靜脈注射iv 藥物直接注入血管,無吸收過程??闪⒓达@效,作用迅速,劑量可調,可注射大容積、刺激性藥物,但對制劑要求高,不方便,不安全。

②肌內注射im 肌肉組織與皮下組織相比有血流豐富,感覺神經末梢較少的特點,故吸收快、疼痛輕,適用于油劑,混懸劑和稍具刺激性的藥物。

③皮下注射ic 吸收較口服快,但不適用于有刺激性的藥物。

④動脈注射ia 藥物直接注入至該動脈分布部位發(fā)揮局部療效以減少全身反應,如將溶纖藥直接用導管注入冠狀動脈以治療心肌梗塞。

3.呼吸道給藥 氣體和揮發(fā)性藥物以及藥物溶液經噴霧器分散為微粒(Φ5um)可直接進入細胞,吸收極其迅速。

4.經皮給藥 是指一些脂溶性小分子藥物在促滲劑(如氮酮)的作用下,通過皮膚吸收而產生穩(wěn)定持久的作用。:硝苯地平貼皮劑(抗高血壓)

硝酸甘油貼皮劑(預防心絞痛)

二、分 布

藥物隨血液循環(huán),通過各種生物膜到達作用部位及全身各組織的過程即為分布。

1.藥物分布的特點:①一般為不均勻分布(分布與藥物理化性質如分子大小,脂溶性等,器官血流量大小,體液PH及與血漿蛋白,組織的親和力有關)

② 與靶器官之間無規(guī)律性聯系

③ 與藥物的貯存,療效及毒性有關。

影響分布的因素 1.血漿蛋白結合率 多數藥物都與血漿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結合。

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的特點:1.飽和性

2.競爭性

例:洋地黃毒甙 血漿蛋白結合率 91%.維持時間比毒毛旋花子甙長。

毒毛旋花子甙 血漿蛋白結合率5%

雙香豆素 血漿蛋白結合率99%,與安定等合用,可與其競爭血漿蛋白,使抗凝作用增強,甚至出血不止危及生命。

磺胺藥 置換膽紅素與血漿蛋白結合,可導致新生兒核黃疸癥。

血漿蛋白過少(如肝硬化)或變質(如尿毒癥)對藥物血漿蛋白結合下降,也容易發(fā)生毒性反應。

1. 器官血流量

除對組織具有特殊親和力的藥物外,一般血流量大的器官藥物濃度高。

2. 組織親和力

某些藥物對細胞成分具有特殊的親和力,而使其在該組織的濃度特別高。

例:四環(huán)素 沉積于新形成的骨和牙組織中

氯喹 在RBC和肝組織中濃度比在血漿中高出20~200倍。所以對瘧疾和肝阿米巴病療效好。

硫賁妥 脂溶性高,脂肪組織濃度高。(再分布)

利用某些藥物對組織有較高的親和力這一特點及導彈結構的原理,可以生產出一些具有較高針對性的治療藥物。

3. 環(huán)境PH和藥物理化性度

藥物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可影響藥物通過生物膜,環(huán)境PH可影響藥物的解離度,從而影響藥物的分布,具有實際意義的是堿化血液、尿液,可解救某些藥物的中毒,如巴比妥類中毒可用碳酸氫鈉堿化血液及尿液,使腦細胞中藥物向血漿轉移并加速自尿排泄。

4. 體內屏障

血腦屏障 是由毛細血管壁與神經膠質細胞形成的血漿與腦細胞外液之間的屏障。

由于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緊密聯接,基底膜外還有一層星狀細胞包圍,故使分子、極性高的藥物難以通過。這使得較少藥物能到達中樞神經系統,這是大腦自我保護機制。但應注意,新生兒及腦膜炎時該屏障通透性均增高。

胎盤屏障 是胎盤絨毛與子宮血竇間的屏障,該屏障與一般生物膜無明顯區(qū)別,一般藥物均可通過,只是藥物進入胎兒的速度慢一些,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在預期胎兒娩出前短時內注射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新生兒不致遭受影響。

三、 生物轉化

藥物的起效取決于藥物的吸收與分布,作用的中止則取決于藥物的消除,藥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體內生物轉化及最后的排泄。

生物轉化 是指藥物在體內發(fā)生的化學變化。

生物轉化的場所 主要在肝臟。

生物轉化的方式 主要是氧化、還原、水解,結合四種方式,一般分二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氧化、還原、水解。

第二階段為結合

生物轉化的結果 1. 經第一階段后藥物活性有四種變化:

④由無毒 有毒(磺胺噻唑[ST]乙酰化 N -乙?;前粪邕颍瑢δI臟引起毒性,該藥現已淘汰)

2. 經第二階段后,大部分藥物均失活或失去毒性(解毒),同時藥物的水溶性增加,易由腎臟排出。

藥物代謝酶系 1.肝微粒體藥物代謝酶系(簡稱肝藥酶)

肝藥酶是一組特異性不高的存在于肝細胞微粒體中的混合酶系統。該系統的生理意義在于促進某

些生理代謝物。如甾體激素的滅活與排泄。許多溶性藥物在此進行轉化。

肝藥酶系的組成: 氧化是藥物代謝最普遍的反應。反應過程由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該酶系由三種內源性成分組成一個電子傳遞鏈。即:

① 黃素蛋白包括還原型輔酶Ⅱ-細胞色素450還原酶:NADPH-cyto-p-450.

② 血紅素蛋白,包括細胞色素P-450,cyto-p-450及cyto-65細胞色素b5.

③ 磷酯酰膽堿(又稱卵磷脂)

肝藥酶系的基本作用: 該酶系統的基本作用是從輔酶Ц及細胞色素b5獲得兩個H+,另外接受一個氧分子O2,其中一個氧原子使藥物氧化,另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分子結合成水,沒有產生相應的還原物,故此酶又稱單加氧酶,能對數百種藥物起反應。

該酶系還能使偶氮化合物及芳香硝基藥物還原為胺基。也能參與藥物的水解和結合反應。

肝藥酶系的特點: 1.活性有限,在藥物間易發(fā)生競爭性抑制。

2.不穩(wěn)定,個體差異大(除先天遺傳性差異外,年齡、營養(yǎng)、激素、疾病都能影響該酶系活性)

3.易受藥物的抑制或誘導。

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肝功不佳時,以肝臟代謝為主的藥均應慎用,以免發(fā)生中毒。

2.非微粒體酶

存在于線粒體、細胞漿和血漿中的多種酶。

單胺氧化酶 — 參與腎上腺素的代謝。

膽堿酯酶 — 參與乙酰膽堿的代謝。

①藥酶誘導劑 指能增強藥酶活性或使藥酶合成加速從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藥物轉化,該作用稱為酶的誘導,能夠產生這種作用的藥物則稱為藥酶誘導劑。

酶的誘導結果 可使在體內活化的藥物作用增強。

可使在體內滅活的藥物作用減弱。

例:苯巴比妥 1.促進環(huán)磷酰胺在體內活化,使其作用增加。

2.促進自身代謝,產生耐受性。

故藥酶誘導作用可以解釋連續(xù)用藥產生耐受性。停藥敏化,藥物相互作用,個體差異等現象產生的原因。

②藥酶抑制劑 有的藥物可以抑制藥酶活性或降低藥酶合成,減慢某些藥物的代謝,使其作用明顯加強或延長。

例 氯霉素:能使苯妥英鈉的血藥濃度增加4~6倍。

對氨水楊酸:能抑制異煙肼的代謝,合成時,異煙肼的血藥濃度比單用時高。

四、 排 泄

是指吸收后的藥物和其代謝物被排出體外的過程。也是藥物作用徹底消除的過程。

1.腎臟排泄 腎臟是藥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游離的藥物能通過腎小球過濾進入腎小管,隨著原尿水分的回收,藥物在腎小管內的濃度上升,當超過血漿濃度時,那些極性低,脂溶性大的藥物反向血漿擴散(再吸收),排泄較少也較慢,只有那些經過生物轉化的極性高。水溶性代謝物的不被再吸收而順利排出。有些藥物在近曲小管由載體主動轉運入腎小管,排泄較快,但在同類藥物間可能有競爭性抑制。

影響腎臟排泄的因素: (1)。尿液PH

如堿化尿液可加速弱酸性藥物苯巴比妥的排出。

堿化尿液使酸性藥物在尿中離子化。 兩者利用離子障原理阻止藥物再吸收。

酸化尿液使堿性藥物在尿中離子化。

加速其排泄,這是藥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見P24圖3-3

(2) .競爭分泌系統

如丙磺舒(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可與青霉素競爭分泌系統,從而延長青霉素的作用時間。

(3) .尿量 使用利尿藥加速尿液排出。

2.膽汁排泄 不是藥物排泄的主要途徑,藥物自膽排泄有酸性,堿性、中性三個主動排泄通道。有些藥物在肝細胞與葡萄糖醛酸等結合后排入膽中,隨膽汁到達小腸后被水解,游離藥物被重吸收,稱為肝腸循環(huán)。

藥物 肝臟

小腸 膽汁

3.其他途徑 乳汁PH略低于血漿(呈酸性),故堿性藥物可以從乳汁排出。胃酸度高,某些生物堿(如嗎啡等)注射給藥也可向胃擴散,洗胃是中毒治療和診斷的措施。

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藥物。糞中藥物多數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藥物。肺臟是某些揮發(fā)性藥物的主要排泄途徑。

第一節(jié) 體內藥物變化的時間過程

體內藥量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是藥動學研究的中心問題。藥物在體內的濃度隨時間而變化,表現為藥效的顯現與消逝過程,臨床上用曲線來表達時間與藥效的關系,即時效關系。實驗研究中必須了解血漿濃度隨時間變化的過程。即時量關系。

峰值濃度 (peak concentration) 曲線在峰值濃度時吸收速度與消除速度相等。

達峰時間(peak time,Tpeak) 從給藥時至峰值濃度的時間稱達峰時間。曲線降段主要是藥物消除過程。

消除半衰期(T1/2)(elimination half-life) 血藥濃度下降一半的時間稱為消除半衰期。

有效期 (effective period) 血藥濃度超過有效濃度(低于中毒濃度)的時間。

時量曲線 時量曲線的升段反映藥物吸收及分布的快慢,吸收快的升段坡度陡,吸收慢的升段坡度平坦。

時量曲線的高度反映藥物吸收量,同一藥物劑量大時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峰值較高,反之較低。

時量曲線的降段反映藥物消除的快慢,消除快的的下降較快,反之較平坦。

藥物在體內的吸收與消除是同時開始進行的,時量曲線實際上是吸收、分布與消除之間相互消長的反映。

生物利用度 是指經過肝臟首關消除過程后能被吸收進入體循環(huán)的藥物相對量(和速度),它與

藥物作用的強度和速度有關。是藥物制劑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生物利用度 F(生物利用度)=A(進入體循環(huán)的藥量)/D(服藥劑量)×100%

絕對口服生物利用度 F(生物利用度)=口服等量藥物后AUC(曲線下面積)/靜注定量藥物后AUC(曲線下面積)×100%

相對生物利用度 F(生物利用度)=試藥AUC /標準藥AUC×100%

題庫小程序

距2024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還有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執(zhí)業(yè)藥師免費資料領取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免費直播】2021執(zhí)業(yè)藥師牛年第一課-中藥綜專場!
【免費直播】3.10,2021執(zhí)業(yè)藥師牛年第一課-中藥綜專場!

直播時間:3月10日 19:30-21:00

主講老師:劉 楝老師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