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細菌的分類,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如下:
細菌的分類學(taxonomy)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原則上分為種系分類和人工分類法兩種。
種系分類法(phylogenic classification): 是根據(jù)細菌大分子(核酸、蛋白質(zhì)等)組成上的同源性程度分類。常用的方法有:(1)DNA 序列測定;(2)DNA相關度測定;(3)核蛋白體16SRNA相關度測定。 其中以(3)最為準確,因為細菌rRNA在進化過程中比較穩(wěn)定、保守,很少發(fā)生變異。
人工分類法(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 選擇一些較為穩(wěn)定的生物學性狀如細菌形態(tài)與結構、染色性、生化反應、抗原性等作為標記,測定不同細菌,分析各菌間的相關程度,將形狀相同或相近的細菌歸于一類,依次劃分菌種和菌屬。
細菌分類的層次與其他生物相同,即界、門、綱、目、科、屬、種。在細菌中,常用種和屬。
種(species):是細菌分類的基本單位。生物學性狀基本相同的細菌群體構成一個菌種。
屬(genus): 性狀相近,關系密切的若干菌種組成一個菌屬。
亞種與型(subspecies and type):同一菌種中的各個細菌,雖然性狀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差異。差異較明顯地稱亞種,差異小的則為型。如按抗原結構不同而分為不同的血清型,按生化反應和其他生物學性狀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生物型(biotype)等。
株(strain):來自不同來源的同一菌種的細菌稱為該菌的不同菌株,如從不同的肺結核患者痰液中分離出10種結核桿菌,即為10株結核桿菌。同一菌種的不同菌株,性狀可以完全相同,也可有某些差異。具有某種細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稱為該菌的標準菌株(standard st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