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在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主要是運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的形體結構和功能特征,以及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各要素間的聯系;運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關系,闡釋人體五臟系統之間的局部與整體、局部與局部、整體與局部的相互聯系;運用五行的母子相及、相乘相侮,解釋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自然界五運六氣變化規(guī)律及其對人體五臟系統的影響。并對臨床診斷或預測疾病的發(fā)展轉歸、指導治療和養(yǎng)生康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及相互關系
1.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
中醫(yī)學在五臟配五行的基礎上,用比類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與六腑(實為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相配合,聯系五臟支配的五體(筋、脈、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榮于體表的特定組織,即五華(爪、面、唇、毛、發(fā))等,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結構系統,從而奠定了藏象學說的理論基礎。
2.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
五行學說將人體內臟分屬于五行系統,進而用五行的特性來解釋五臟的部分主要功能。從而將五臟及其相關組織等,歸類于五行系統之中,確立其臟腑的五行屬性。如木性曲直,暢順條達,有升發(fā)的特征,用以類比肝臟喜條達而惡抑郁,疏泄氣機的特性和功能,故肝的五行屬性為木;火性溫熱,以此類比心陽對人體的溫煦作用,故心的五行屬性為火;土性敦厚,生化萬物,以此類比脾胃消化飲食,轉輸精微,營養(yǎng)全身的功能,故脾的五行屬性為土;金性清肅、收斂、清潔,以此類比肺及大腸、皮毛對人體所具有的清除廢料,保持人體潔凈的功能,故肺及大腸、皮毛的五行屬性為金;水性潤下,有閉藏特性,用以類比腎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故腎的五行屬性為水。
3.說明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
中醫(yī)學運用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生克制化的理論,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協同、互相制約的關系,進一步闡釋人體的整體聯系。
用五行相生理論說明五臟之間的協同關系。如用木生火關系,解釋肝臟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流量、參與生血,輔助心完成推動血液循環(huán)運行的功能;用金生水關系說明肺主行水,協助腎完成水液代謝;用水生木關系解釋腎精化生陰血以滋養(yǎng)肝的功能等等。
用五行相克理論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五臟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互協同的資生關系,還存在著彼此制約關系。如腎陰制約心陽,防止心陽偏亢,即體現了水克火的關系;肝氣條達疏暢,可疏通脾胃之壅滯,即體現了木克土的關系;脾運化水液,防止腎所主的水液泛濫為患,即體現了土克水的關系等。
4.說明人體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一性
五行學說的歸類方法,不但將人體的臟腑組織分屬于五大系統之中,同時還將人體與自然界的相關事物或現象進行了五行的屬性歸類,如把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分別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橫向聯系。這就把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進行了較為合理的解釋,反映了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協調統一。例如春應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萬物滋生,生機勃勃,人體的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于春,從而反映了人體內外環(huán)境統一的整體觀念。
(二)解釋五臟系統疾病的傳變規(guī)律
1.母子相及的病理傳變
母子相及的病理傳變是指五臟間的相生關系遭到破壞所導致的病理過程。臨床上存在“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傳變形式。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從母臟波及到子臟的傳變。例如脾胃(土)虛衰日久,病人在長期食欲不振、脘腹疼痛不適、便溏或泄瀉的基礎上,反復感冒,進而出現咳嗽、咯痰、氣喘等肺(金)病證,即屬于母(脾土)病及子(肺金)的傳變過程。
。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從子臟波及到母臟的傳變,又稱為“子盜母氣”或“子病累母”。例如肝病日久,累及于腎,出現腰膝酸痛、頭暈耳鳴、夜夢遺精,或月經不調等腎虛病證,這一病理傳變過程即屬于子(肝木)病及母(腎水)的傳變過程。
2.相乘相侮的病理傳變
相乘相侮的病理傳變是指五臟間相克關系失常時所導致的病傳現象。臨床可歸納為“相乘”傳和“相侮”傳兩種類型。
(1)相乘傳變
相乘傳變是指疾病從所不勝之臟波及到所勝之臟的傳變。例如肝病患者,在有脅肋疼痛、口苦、黃疸等癥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脘腹脹悶不適或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的脾胃失健病證,此即為肝木乘脾土的“相乘”病理傳變過程。
。2)相侮傳變
相侮傳變是指疾病從所勝之臟波及到所不勝之臟的傳變,又稱為“反悔”、“反克”致病。例如咳嗽、氣喘、咯痰的肺病患者,日久常伴有心悸、怔忡、面舌色青紫之心病證候,此即為肺(金)反悔心(火)的病理傳變過程。
(三)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臟有病,其功能紊亂時,可以通過諸多途徑反映于體表的相應組織器官,在色澤、聲息、形態(tài)、脈象等諸多方面顯現出異常的變化。醫(yī)生即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以搜集資料,運用五行學說的相關理論加以分析,作為診斷內臟病變的主要依據。
1.指導疾病的定位診斷
臨床根據五行歸類的理論,對病人臨證中所表現的五色、五脈、口腔所感覺的五味等,進行五臟定位診斷。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或口泛酸水、脈見弦象,就可診為肝;若口苦、心煩面赤、脈洪數,即為心火亢盛等等。
2.判斷疾病的傳變趨勢
臨證中常根據五行生克理論,從脈象與面色的五行屬性,判斷疾病的傳變趨勢。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又見弦脈,是為肝木乘脾土(土虛木乘);肺陰不足之證,面見赤色,脈見洪象,是心病傳肺(火乘金)等。
3.推測疾病的預后轉歸
臨床實踐中可以運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論,從病人的病色病脈之間的生克關系,推測疾病的預后。如《靈樞》說:“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如肝病面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為“相勝之脈”,即為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提示病重;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為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提示病輕等。
(四)指導五臟系統疾病的治療
運用五行學說指導治療,主要體現于控制疾病的傳變、確定治療原則、指導臟腑用藥,以及指導針刺取穴等方面。
1.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
在疾病過程中,一臟有病常會在不同程度上波及其他四臟。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所病之臟進行治療外,還應考慮到其他相關的臟腑,應根據五行生克乘侮理論,采取相應的阻斷病傳的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傳變,防止因病情傳變而加重病情。如肝臟有病時可通過相生途徑影響到心、腎,也可通過乘侮途徑波及于脾、肺。尤其肝氣亢盛病證,最常發(fā)生的病傳是木亢乘土,或者木旺侮金,故在肝病未發(fā)生乘脾、侮肺之前,在消除肝氣偏盛的同時,還應兼補脾土,或扶助肺金。脾或肺氣得以顧護,就阻斷了來自于肝的乘襲或反侮之邪,故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
2.確定五臟疾病的治療原則
所謂治療原則,是指治療疾病時的總體思路。運用五行學說的相關理論分析五臟病變的關系,以確定正確的治療原則,有如下兩方面:
。1)根據相生理論確定治療原則
主要針對五臟之間屬于母子關系兩臟失常的病證。就疾病性質而言,母子兩臟關系失常,主要有虛證和實證兩類,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所謂“補母”,即是針對母子兩臟關系失調中虛證的治療原則,此時當以補母臟之虛為主,如肝陰虛,可通過補腎陰(屬水,為肝之母臟)以生肝木。所謂“瀉子”,是針對母子兩臟關系失常中實性病證的治療原則,此時應以瀉子臟之實為主,如肝熱證,可以通過清心瀉火治之。
。2)根據相克理論確定治療原則
主要針對五臟間屬于相克關系失常的病證。而且相克關系失常中的“相乘”或者“相侮”病變,都有一方過盛,或者另一方虛弱。因此必須抑制過強的一方而扶助虛弱的一方,才能使其復歸到正常的相克關系,此即為“抑強、扶弱”的治療原則。例如肝氣(木)亢盛乘脾土,治療時就當用疏肝之法,以抑肝木之強;同時用健脾補脾之法,扶助脾土之弱,方可使肝脾復歸到正常的相克關系。
3.制訂五臟疾病的具體治法
在治療原則確定之后,針對具體病證,還可根據五行理論制訂出具體的治療方法。
在“虛則補其母”的治則指導下,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補養(yǎng)肝陰的治療方法,適用于肝腎陰虛證,或肝陽上亢證;培土生金法,是健運脾土以補益肺金的方法,適用于肺脾氣虛證;金水相生法,是滋肺養(yǎng)腎的方法,適用于肺腎陰虛證等。
在“抑強、扶弱”治則的指導下,常用的治療醫(y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方法有:抑木扶土法,適用于肝旺脾虛,或肝氣犯胃證,即疏肝健脾法或疏肝和胃法;佐金平木法,適用于肝旺生熱,熱灼肺金的肝火犯肺證,即是清肝火以除肺熱的方法;瀉南補北法,適用于心火亢腎陰虛證,即是清心火兼滋腎陰的方法等。
4.指導針刺選穴
運用五行學說的理論指導針刺選穴,是根據“五腧穴”的五行屬性和五行生克理論來進行。“五腧穴”是十二正經各經分布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五個特定腧穴。其中五臟陰經的腧穴從四肢末端向近心端,依次的名稱分別是井穴(屬木)、滎穴(屬火)、輸穴(屬土)、經穴(屬金)、合穴(屬水)。仍然遵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取穴刺治。臨證中又有同經子母補瀉法和異經子母補瀉法兩種。
此外可根據五行學說的相克理論,運用“以情制情”的精神療法,治療某些因情志內傷所致的一些慢性疾病。其中所用的原理是五志的五行屬性,以及五行的相克理論。
5.指導臟腑用藥
五行學說運用五行歸類的理論,將五臟、六腑和藥物的五色、五味歸屬于五行。根據“同氣相求”的理論原則,認為同一行(類)的具有某種色、味的藥物,常常與同一類(行)的臟腑組織存在著某種“親和”(即“歸走”或“所入”)關系,并能調整該類臟腑組織的功能失調狀態(tài)。具體言之,色青、味酸的藥物屬木,歸走并作用于肝系統,如白芍、山茱萸味酸滋養(yǎng)肝血;色赤、味苦的藥物屬火,歸走并作用于心系統,如朱砂色赤入心安神;色黃、味甘的藥物屬土,歸走并作用于脾胃系統,如黃芪、白術味甘,入脾補氣;色白、味辛的藥物屬金,歸走并作用于肺系統,如石膏入肺以清肺瀉熱;色黑、味咸的藥物,歸走并作用于腎系統,如玄參、生地色黑、味咸,入腎以滋養(yǎng)腎陰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