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知識 > 中醫(yī)文化 > 正文

中醫(yī)藥引知多少

2009-09-25 20:32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中藥處方講究“藥引”。藥引有什么作用呢?據歷代文獻資料記載,藥引具有引經作用(即把藥物成分集中到病變部位),增強療效作用、解毒作用、護胃作用、矯味作用。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藥引:

  食鹽

  咸、寒,入腎、胃、大腸經,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淡鹽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

  生姜

  辛、微溫,入肺、脾經,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咳、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3~5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蔥白

  辛、溫,入肺、胃經,有散寒通陽、解毒散結之效。治療感冒風寒、小便寒閉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

  燈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腸經,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治療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時,宜用燈心草一小把為引。

  粳米

  甘、平,入胃經,有益氣健胃之效。治療火熱病證需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時,以防苦寒敗胃,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顧護胃氣。如清暑解熱的白虎湯。

  大棗

  甘、溫,歸脾、胃經,能益氣補中、養(yǎng)血安神,調和藥性。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使用峻烈藥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藶)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腸經,能滋養(yǎng)、潤燥、解毒。治療肺虛燥熱、腸燥便秘病證時,常用蜂蜜1~2湯匙為引。

  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證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

  紅糖

  甘、溫,能補中、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少腹冷痛病證時,常取紅糖20~30克為引。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醫(yī)師報名指導及復習備考公開課
2021網上報名/現場審核指導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習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