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中藥的性味學說是古代醫(yī)學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一套用以說明中藥藥理作用的說理工具,也是指導中藥應用的用藥規(guī)律。所謂性,就是藥性,即四性,味即五味。中藥的運用主要是以四性、五味來闡明藥物的功效和主治。
中藥的四性即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最早見于《內經·素問》。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可見我們的祖先遠在兩千多年前就對藥物的“四性”已有所認識了。
中藥的五味,即藥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它最早見于秦代《呂氏春秋》一書,內載伊尹向商湯進言中,即有“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之說,但將五味結合藥物來談的,則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該書中序例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這是古人經過品嘗食物、藥物后得出的認識,知道了藥物有五種味道,并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進而運用五味的作用來治療疾病。《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將此簡括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后世許多醫(yī)家將此說補充發(fā)揮、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