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原文】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扁,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素問·五常政大論》)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克,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藏氣法時論》)
【解析】
本段論述用藥治病的法度與飲食調養(yǎng)的作用,內容雖少,但臨床價值頗大。病有新久之異,方有大小之別,藥有峻緩之分。任何藥物性味皆有所偏,調配不當,服之過久,必然矯枉過正,造成新的疾病。故經文指出藥雖能治病,但對人體正氣也會帶來一定損害。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因此,應根據(jù)藥性的峻緩和毒性的有無或大小,而決定治病用藥的程度及飲食調養(yǎng)。經文提出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意在保護正氣,直至今天都是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病至后期,當“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些認識為現(xiàn)代康復醫(yī)學的藥膳療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