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Gāo Shān Zǐ Wǎn
【英文名】root of Alpine Aster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高山紫菀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ter alpinus L.[A. pulchellus Willd]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全草,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高山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10-35cm.根莖粗壯,有叢生的莖和蓮座狀葉叢。莖直立,不分枝,基部被枯葉殘片,被密或疏毛,下部有密集的葉殘片,被密或疏毛,下部有密集的葉。下部葉匙狀或線狀長圓形,長1-10cm,寬0.4-1.5cm,先端圓形稍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全緣;中部葉長或稍有腺點;中脈及三出脈在下面稍凸起。頭狀花序在莖端單生??偘胗谛危豢偘?-3層,外層全部草質(zhì),內(nèi)層邊緣膜質(zhì),邊緣常紫紅色,被密或疏柔毛。舌狀花35-40個,舌片紫色、藍色或淺紅色;管狀花花冠黃色,裂片長約1mm;花柱附片長0.5-0.6mm.冠毛白色,另有少數(shù)在外的極短的糙毛。瘦果長圓形,基部較狹,褐色,被密絹毛。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高山草坡及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根含脂肪酸(fatty acid)[1],毛葉酯(lachnl-phyllum ester)[2].地上部分含6α-當歸酰氧基-1-氧代-2,3-二氫西洋紅素(6α-angeloyoxy-1-oxo-2,3-dihydrosalviarin),6β-羥基-7,8-去氫三楔旱地菊素A(6β-hydroxy-7,8-dehydrobacchotrcuneatin A)[3].
【性味】味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風熱頭痛;結(jié)膜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清熱解毒、止咳之功效。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