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 Bǎi Shù Yè
【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葉。全年可采,剪取枝葉,陰干。
【原形態(tài)】
柏木,又名:香柏(《三輔舊事》),香扁柏、垂絲柏、掃帚柏、白木樹、密密松、扁柏、垂柏、柏青樹、宋柏。
常綠喬木,高可達(dá)20米,直徑可達(dá)1米。樹皮平滑,灰褐色,枝條下垂。葉鱗片狀,交互對(duì)生,緊貼枝上,呈卵狀三角形,生于幼樹或老樹壯枝上的呈線形或錐形,3或4枚輪生而廣展,先端長(zhǎng)尖稍開展。花小,單性,同株,頂生;雄花序黃色,對(duì)生成橢圓形,雄蕊通常8.球果木質(zhì),球形,具短柄,直徑8~12毫米,褐色,鱗片8,盾狀,鑷合狀排列,背面有短尖的小凸體,每鱗片具種子3.種子卵形,稍有翅?;ㄆ?~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公路旁、古墓和廟宇等處常栽培。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性狀】枝葉呈樹枝狀。葉細(xì)小鱗片形,先端銳尖,緊密貼生于小枝上,但在較大的枝上,葉尖不緊貼而成刺狀突出;葉面黃綠色或灰綠色;小枝棕褐色。質(zhì)脆,易斷。氣淡,味澀。
【性味】
?、佟斗诸惒菟幮浴罚?ldquo;苦澀。”
?、凇吨貞c草藥》:“味苦辛,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治吐血,血痢,痔瘡,燙傷。
?、佟斗诸惒菟幮浴罚?ldquo;和血。治腸風(fēng)痔腫,痢疾,吐血;兼涂小兒肥瘡。”
②《重慶草藥》:“止血生肌,治刀傷。”
?、邸稄V西藥植名錄》:“治咳血,心氣痛,筋縮癥。”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4錢;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附方】
?、僦瓮卵喊貥渥?、柏樹葉。打粉,兌酒吃,每次四錢。
②治小兒肥瘡:柏樹嫩葉打粉(或煅打粉),調(diào)油涂(洗凈后涂)。
?、壑蔚秱喊貥淠廴~,嚼爛敷。(①方以下出《重慶草藥》)
?、苤紊邆抗鈴?fù)視):柏樹葉二兩,香附全草二兩。米泔水煎洗傷口。(江西《草藥手冊(cè)》)
⑤治燙傷:柏葉搗汁搽。(江西《草藥手冊(cè)》)
【摘錄】《*辭典》
柏樹葉 《中華本草》【出處】出自《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 Bǎi Shù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upressus funebris End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剪取枝葉,陰干。
【原形態(tài)】喬木,高達(dá)35m,胸圍達(dá)2m.樹皮淡褐色;大枝開展;小枝細(xì)長(zhǎng)、下垂,生鱗葉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綠色,寬約1mm;較老的小枝圓柱形,暗褐色紫色,略有光澤。葉二型;鱗葉長(zhǎng)1-1.5mm,先端銳尖,中央之葉的背面有條狀腺點(diǎn),兩側(cè)之葉背部有棱脊。雄球花橢圓形或卵圓形,長(zhǎng)2.5-3mm;雌球花長(zhǎng)3-6mm,近球形,徑約3.5mm.球果圓球形,徑8-12mm,熟時(shí)暗褐色;種鱗4對(duì),先端為不規(guī)則五角形或方形,寬5-7mm,中央有尖頭或無,能育種鱗有5-6粒種子;種子寬倒卵狀菱形或近圓形,扁,長(zhǎng)約2.5mm,淡褐色,有光澤,邊緣具窄翅?;ㄆ?-5月,球果翌年5-6月成熟。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guó)特產(chǎn)樹種。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地。以四川、湖北西部和貴州栽部最多,江蘇南部也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