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Lǐ Yú Chánɡ
【英文名】Carp bowel
【來源】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鯉的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rinus carpio Linnaeus.采收和儲藏:將鯉魚剖腹取腸,洗凈,鮮用。
【原形態(tài)】鯉魚,體呈紡錘形,側(cè)扁,腹部圓。吻鈍??诙宋唬蜀R蹄形。須2對。眼小,位于頭縱軸的上方。下咽齒3行,內(nèi)側(cè)的齒呈臼齒形。鱗大,側(cè)線鱗33-39.鰓耙一般為18-22.背鰭3,15-21,第3硬刺堅強,后緣有鋸齒。 臀鰭3,5.第3硬刺后緣也有鋸齒。身體背問號 純黑色,側(cè)線的下方近金黃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鰭基部微黑,雄魚尾鰭和臀鰭橙紅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的松軟底層和水草叢生處。
資源分布:除西藏以外,各省市、自治區(qū)均有分布。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主治】解毒;斂瘡。主治聤耳;痔瘺;腸癰。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塞耳。內(nèi)服:煮食,適量。
【各家論述】1.《唐本草》:主小兒肌瘡。
2.《綱目》:盯耳有蟲,鯉魚腸同酢搗爛,帛裹塞之;痔瘺有蟲,切斷炙熟,帛裹坐之,俱以蟲盡為度。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