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為禾本科植物青桿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的中間層。主產于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刮去外層青皮,然后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攤放陰干。生用、炒用或姜汁炙用。
【性能】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應用】
1.痰熱、肺熱咳嗽,痰熱心煩不寐。竹茹甘寒性潤,善清化熱痰。治肺熱咳嗽,痰黃稠者,常配瓜蔞、桑白皮等同用;治痰火內擾,胸悶痰多,心煩不寐者,常配枳實、半夏、茯苓,如溫膽湯(《千金方》)。
2.胃熱嘔吐、妊娠惡阻。本品能清熱降逆止嘔,為治熱性嘔逆之要藥。常配黃連、黃芩、生姜等藥用,如竹茹飲(《延年秘錄》);若配人參、陳皮、生姜等,可治胃虛有熱之嘔吐,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如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治胎熱之惡阻嘔逆,常配枇杷葉、陳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有涼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熱,姜汁炙用止嘔。
【古籍摘要】
1.《名醫(yī)別錄》:“治嘔惡,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2.《醫(yī)學入門》:“治虛煩不眠,傷寒勞復,陰筋腫縮腹痛,妊娠因驚心痛,小兒癇口噤,體熱。”
3.《本草匯言》:“竹茹,清熱化痰,下氣止呃之藥也。如前古治肺熱熱甚,咳逆上氣,嘔噦寒熱及血溢崩中諸證。此藥甘寒而降,善除陽明一切火熱痰氣為疾,用之立安,如諸病非因胃熱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