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果實,又名皂角。形扁長者,稱大皂莢;其植株受傷后所結(jié)的小型果實,彎曲成月牙形,稱豬牙皂,又稱小皂莢,均入藥。主產(chǎn)于四川、河北、陜西、河南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實,曬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咸,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祛頑痰,通竅開閉,祛風殺蟲。
【應(yīng)用】
1.頑痰阻肺,咳喘痰多。本品辛能通利氣道,咸能軟化膠結(jié)之痰,故頑痰膠阻于肺見咳逆上氣,時吐稠痰,難以平臥者宜用之,可單味研末,以蜜為丸,棗湯送服,即《金匱要略》皂莢丸。近代有以本品配麻黃,豬膽汁制成片劑,治咳喘痰多者。
2.中風、痰厥、癲癇、喉痹痰盛。本品味辛而性竄,入鼻則嚏,入喉則吐,能開噤通竅,故如中風、痰厥、癲癇、喉痹等痰涎壅盛,關(guān)竅阻閉者可用之。若配細辛共研為散,吹鼻取嚏,即直達散(《丹溪心法附余》);或配明礬為散,溫水調(diào)服,涌吐痰涎,而達豁痰開竅醒神之效,即稀涎散(《傳家秘寶》)。
此外,本品熬膏外敷可治瘡腫未潰者,有散結(jié)消腫之效;以陳醋浸泡后研未調(diào)涂,可治皮癬,有祛風殺蟲止癢之功。又本品味辛,能“通肺及大腸氣”,而有通便作用,治便秘,可單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也可配細辛研末,加蜂蜜調(diào)勻,制成栓劑用。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亦可入湯劑,1.5~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內(nèi)服劑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嘔吐、腹瀉。辛散走竄之性強,非頑疾證實體壯者慎用。孕婦、氣虛陰虧及有出血傾向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下水。利九竅。”
2.《本草綱目》:“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民癘濟癬。”“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異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涂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
3.《本經(jīng)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風痰,牙皂最勝,若治濕痰,大皂力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