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為罌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塊莖。主產(chǎn)于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等地。每年4月上旬至5月初待莖葉變黃時,在晴天挖掘塊根莖,除去須根,洗凈泥土,鮮用或曬干。
【性能】苦、微辛,溫。歸肝經(jīng)。
【功效】活血止痛,舒筋通絡,祛風除濕。
【應用】
1.中風半身不遂、跌仆損傷及肝陽頭痛。本品既能活血行血,又能舒筋通絡,且有一定的平抑肝陽的作用,用于治療中風偏癱,手足不遂及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頭暈,常與夏枯草、鉤藤、桑寄生,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地龍等藥同用。用于跌仆損傷,瘀腫疼痛,既可單用,也可配伍雞血藤、乳香、沒藥等藥同用。
2.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不利。本品既能舒筋通絡,又能祛風除濕,用于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不利,可與當歸、羌活、獨活、威靈仙等藥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研末服,1~3g.亦可制成丸劑使用。
【古籍摘要】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行血,活血,止血,止痛,鎮(zhèn)痙。”
2.《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濕,降血壓。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肌勞損,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引起偏癱。”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延胡索乙素、原阿片堿、空褐鱗堿、藤荷包牡丹定堿等多種生物堿。
2.藥理作用:具有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作用;能增加冠脈流量,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抗血栓形成;對子宮平滑肌和腸平滑肌具有松弛和解痙作用。
3.臨床研究:用夏天無針劑及片劑治療200例患者,其中風濕性關節(jié)炎76例,坐骨神經(jīng)痛55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7例,高血壓8例,腦血管意外5例,其他病例49例。結果痊愈113例,顯效57例,好轉27例,無效3例(福建醫(yī)藥雜志,1979,(4):63)。用夏天無制成眼藥水(每1ml含生藥1g)治療青少年近視眼,在1小時內(nèi),每隔15分鐘滴眼1次,連續(xù)滴眼4次后,檢查視力變化。若視力未達到1.0,則在第2,3日繼續(xù)按上法治療,共觀察188人347只眼,治愈232只眼,治愈率66.9%,有效率97.7%(中草藥通訊,1976,(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