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別名】阿拍色魯(藏名)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全緣綠絨蒿的花、果實或全草。7~8月采收花、果實或全草(除去毛刺),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全緣綠絨蒿,又名:毛瓣綠絨蒿。
一年生草本,高25~90厘米,粗0.6~1.5厘米,生棕色長柔毛?;~多數(shù),叢狀,長達30厘米,寬達4厘米;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成長柄,具3~5條主脈。莖上部葉無柄,披針形或倒披針形,最上部數(shù)枚近輪生?;ㄍǔ?朵生于莖頂端,其他3~4朵生于莖上部葉腋;花瓣6~8,黃色,倒卵形,長達6厘米;雄蕊多數(shù),長約2厘米,花藥矩圓形,長約4毫米,花絲狹條形;子房卵形,密生黃色糙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蒴果4~9裂瓣。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多石礫處。分布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和甘肅南部及西藏等地。
【性味】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甘澀,寒,有小毒。”
?、凇陡咴胁菟幹委熓謨浴罚?ldquo;苦澀,微寒,有小毒。”
【歸經】《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肝、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鎮(zhèn)咳平喘。治肺炎咳嗽,肝炎,膽絞痛,胃腸炎,濕熱水腫,白帶,痛經。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泄肺,除濕利水。治咳嗽,肺炎,肝炎,濕熱水腫。”
?、凇陡咴胁菟幹委熓謨浴罚?ldquo;鎮(zhèn)靜止痛,鎮(zhèn)咳平喘,制痢止血。治胃腸發(fā)炎,肝炎,膽痛,白帶,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
【附方】①治哮喘:綠絨蒿花或果配麻黃根、天仙子、葶藶子煎湯服。
②治腸炎及久瀉:綠絨蒿花或果配火把果根、香蒿、火絨草煎湯服。
③治膽絞痛:綠絨蒿花或果配莨菪葉煎湯服。(選方出《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