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嫩莖葉。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小枝土黃色或灰褐色,略呈四棱形,疏生皮孔,節(jié)間中空,節(jié)部具實心髓。葉通常為單葉,或3裂至3出復葉;葉柄長0.8-1.5cm,無毛;葉片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2-10cm,寬1.5-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至楔形,葉緣除基部外具銳鋸齒或粗鋸齒。花通常單生或2至數(shù)朵著生于葉腋,先于葉開放;花梗長5-6mm;花萼綠色,裂片4,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邊緣具睫毛;花冠黃色,裂片4,倒卵狀橢圓形,長1.2-2cm,寬6-10mm;雄蕊2,著生在花冠管基部;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卵球形,2室,長1.2-2.5cm,寬0.6-1.2cm,先端喙狀漸尖,醫(yī)學,教育網(wǎng) 搜集整理表面疏生瘤點;果梗長0.7-1.5cm.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疏林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現(xiàn)有栽培。
【性味】苦;性寒
【歸經(jīng)】心;肺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心肺積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心肺積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