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春天開花,是花期較長、觀賞性較強的花卉之一。由于容易繁殖,全世界栽培的芍藥品種多達4萬余種。芍藥的根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古代還留下一段傳說。
唐朝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安徽亳州城東住著一個姓白的花匠,年輕英俊,勤勞善良,一年四季待弄花草。他的花園里春有蘭、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白花匠最喜愛一種花,粉紅的花瓣、金黃的花蕊,高雅艷麗。因為是從渦河灣里挖來的野花,不知叫什么名字,后來一位私塾先生就給它取名叫芍花。
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后,把天下最有名的花匠都弄進皇宮為她種花養(yǎng)花。白花匠在皇宮一天到晚忙碌著,滿園花木都長得枝繁葉茂,唯有芍花因戀故土而萎敗。白花匠對芍花格外愛護,精心培植,還一邊澆水一邊唱著:“芍花芍花,熱愛新家,葉兒返青,快快開花。”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芍花就含苞待放了。但白花匠卻因操勞過度累病了。這天夜里,他夢見芍花開了,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從花中走出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手托綾帕走到床前,告訴白花匠說,自己是芍花仙子,是花王的女兒。白花匠問她來做什么,芍花仙子說:“你為我操心勞碌累病了,俺擰下我的花根給你治病。”說著眼中閃出淚花,把綾帕中包著的芍根送給白花匠。白花匠剛要起身道謝,芍花仙子卻轉(zhuǎn)身走了。他急忙追去,一直追到芍花前,女子卻忽然不見了。白花匠回到房中,把芍根煎水喝了,第二天病就好了。他為了感謝芍花仙子,就把芍花改名為“芍藥”花。后來白花匠因思念故鄉(xiāng),帶著芍藥逃回了亳州,并與芍花仙子成了親,后來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白芍”。此后亳州就成了白芍的故鄉(xiāng)。
白芍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品種芍藥的根。除安徽亳州外,浙江杭州、四川彭州都是它的主要產(chǎn)地。夏季采挖白芍,切去頭尾與須根,去外皮沸水中略煮,然后曬干切片入藥,可生用、土炒或酒炒用。
白芍苦酸而微寒,酸能收斂,苦涼泄熱。其主要功用有四:
補血斂陰可用于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崩漏等病癥,多與當歸、熟地等同用,方如四物湯。還可用于表虛自汗,多與桂枝同用,以調(diào)和營衛(wèi)。亦常用于治療盜汗。
柔肝止痛用于肝氣不和所致的胸、脅、胃、腹疼痛,常與柴胡、香附等解郁藥同用,方如柴胡疏肝散。還可用于脘腹疼痛,常與甘草配伍,方如芍藥甘草湯。用于瀉痢腹痛,多與黃芩、黃連、木香等同用,方如芍藥湯。
養(yǎng)陰平肝主要用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病癥,多與生地、石決明、勾藤、菊花、夏枯草等同用,方如羚羊勾藤湯。
養(yǎng)血榮筋可用于肝血不足,筋失榮養(yǎng),出現(xiàn)四肢拘攣、關節(jié)僵硬、屈伸不利等病癥,多與苡仁、伸筋草、桑寄生、地龍、雞血藤等同用。因酸能軟堅,故近代常將其與木瓜、威靈仙、骨碎補等相配,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用于骨質(zhì)增生癥的治療。
一般而言,白芍用于養(yǎng)陰、柔肝、補血時,宜生用;用于和中緩急或減其寒性時,宜用酒炒;用于安脾止瀉時,宜用土炒。因白芍性微寒,故陽衰虛寒之證不宜單用白芍。常用量6克~15克,重癥可用至30克。
現(xiàn)代研究表明,白芍主要含有白芍素(芍藥甙)、鞣質(zhì)、揮發(fā)油等,有抗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作用,還有鎮(zhèn)靜中樞性疼痛和脊髓性反射弓興奮的作用。白芍與甘草相配,可用于中樞性或末梢性肌肉痙攣、緩解胃腸蠕動亢進引起的腹痛等。有報道認為,肝功能不好的患者,不宜長期大量服用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