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國大部地區(qū)均有分布。夏秋季花將
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鮮用或陰干,切段生用。
【性能】苦、辛,寒。歸肝、膽經。
【功效】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
【應用】
1.溫邪傷陰,夜熱早涼。本品苦寒清熱,辛香透散,長于清透陰分伏熱,故可用治溫病后期,余熱未清,邪伏陰分,傷陰劫液,夜熱早涼,熱退無汗,或熱病后低熱不退等,常與鱉甲、知母、丹皮、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2.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本品苦寒,入肝走血,具有清退虛熱,涼血除蒸的作用。用治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者,常與銀柴胡、胡黃連、知母、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鱉甲等同用,如清骨散(《證治準繩》)。
3.暑熱外感,發(fā)熱口渴。本品苦寒清熱,芳香而散,善解暑熱,故可用治外感暑熱,頭昏頭痛,發(fā)熱口渴等癥,常與連翹、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涼滌暑湯(《時病論》)。
4.瘧疾寒熱。本品辛寒芳香,主入肝膽,截瘧之功甚強,尤善除瘧疾寒熱,為治療瘧疾之良藥。如《肘后方》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或隨證配伍黃芩、滑石、青黛、通草等同用。本品芳香透散,又長于清解肝膽之熱邪,可與黃芩、滑石、半夏等藥同用,治療濕熱郁遏少陽三焦,氣機不利,寒熱如虐,胸痞作嘔之證,如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鮮用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
2.《本草新編》:“退暑熱。”
3.《醫(yī)林纂要》:“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郁火不舒之證。”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有倍半萜類、黃酮類、香豆素類、揮發(fā)性成分及其他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谷甾醇等。倍半萜類有青蒿素、青蒿酸、青蒿醇、青蒿酸甲酯等。黃酮類有3,4-二羥基-6,7,3,4-四甲氧基黃酮醇、貓眼草黃素、貓眼草酚等。香豆素類有香豆素、6-甲氧基-7-羥基香豆素、東莨菪內酯等。揮發(fā)性成分中以茨烯、β-茨烯、異蒿酮、左旋樟腦、β-丁香烯、β-菠烯為主,另含α菠烯、蒿酮、樟腦等。
2.藥理作用:本品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有顯著抗瘧作用,青蒿素及衍生物具有抗動物血吸蟲的作用。青蒿素、青蒿醚、青蒿琥酯均能促進機體細胞的免疫作用。青蒿素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以及降低血壓。青蒿對多種細菌、病毒具有殺傷作用。有較好的解熱、鎮(zhèn)痛作用,與金銀花有協(xié)同作用,退熱迅速而持久。蒿甲醚有輻射防護作用。青蒿素對實驗性矽肺有明顯療效。研究表明青蒿琥酯在體外對人肝癌細胞有明顯的細胞毒作用,口服體內實驗對小鼠肝癌有抗肝腫瘤作用,并與5-氟尿密啶有協(xié)同抗癌作用。此外,青蒿的特殊毒性實驗結果提示,青蒿素可能有遺傳毒性,青蒿酯鈉有明顯的胚胎毒作用,妊娠早期給藥,可致胚胎骨髓發(fā)育遲緩。
3.臨床研究:據報道,青蒿及其制劑是治療瘧疾的常用藥,其所含青蒿素是抗虐的主要成分,對各型瘧疾均療效突出,且速效、低毒,臨床治愈率100%.同時還可用于其他多種疾病,如:用青蒿水溶部分制成片劑,每片相當生藥1.5g,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尿道感染等所致高熱44例,有效率在80%以上(中藥臨床新用2000:370);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民間常用鮮青蒿搓爛塞鼻,或用蒸餾法將鮮青蒿制成滴鼻劑,治療鼻出血36例,痊愈36例;或將青蒿研末煉蜜為丸36~54g(生藥量)或直接服用青蒿素0.3~0.6g,治療盤形紅斑狼瘡21例,緩解或基本緩解12例,有效6例;也有報道用青蒿或青蒿醚治療口腔粘膜扁平苔癬30例,顯效14例,好轉11例(中華臨床中藥學1998:632)。此外,青蒿及其制劑尚可用于神經性皮炎、癌癥發(fā)熱、日本血吸蟲病以及急性黃疸型肝炎等。
4.不良反應:低毒性是青蒿的重要特點之一。青蒿浸膏片治療瘧疾,僅少數病例(3.4%)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青蒿素水混懸液肌注有輕度疼痛;青蒿素注射液偶可引起過敏反應,應予注意。
【其他】同屬植物牡蒿在我國部分地區(qū)也作青蒿用,與黃花蒿某些功效相似,但無截瘧作用,應予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