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又名云苓,味甘,性平,人心、肺、脾、胃、腎經,本品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專益心脾、利水濕,且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故為健脾滲濕之要藥。用于治療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蘊,癥見食少脘悶,便溏泄瀉,或痰飲停滯,咳逆胸悶,或小便不利、水腫等癥;還能寧心安神,用于治療心悸、失眠等癥。
茯神為茯苓菌的菌核抱松根而生的部分。味甘、淡,性平,人心、脾經。因本品抱木心而生,故人心者居多,功專導心經之痰濕,以開心益智、安魂養(yǎng)神,用于治療心虛驚悸、失眠、健忘、驚癇、小便不利等。
茯苓甘平,色白入肺,其氣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功專益脾寧心、利竅除濕;茯神甘平,抱木心而生,善走心經而寧心安神。茯苓以通心氣于腎、使熱從小便出為主,茯神以導心經之痰濕而安魂寧神為要。
在臨床應用歸脾湯時,二藥可隨癥選擇應用,對于癥見食少脘悶,便溏泄瀉,或痰飲停滯,咳逆胸悶,或小便不利、水腫等癥者,可選擇應用茯苓;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對于以驚悸、失眠、健忘、驚癇為患者,可選擇應用茯神。后世應用本方多以茯神易茯苓,可能是從單味藥物上考慮本方主治癥中有失眠多夢,用茯神則更為對癥。嚴用和歸脾湯方所用為茯神,薛立齋歸脾湯原方所用為白茯苓,現代方劑學中所用為茯神。
臨床應用治療神經衰弱時,表現為心氣不足、浮越于外而不能下交于腎者,可配伍二藥應用,二藥伍用機理是以茯苓上通心氣,而后下交于腎,令其水火相濟也。茯神始見于《名醫(yī)別錄》,后世醫(yī)家治心病必用茯神,金代醫(yī)家張潔古云:“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故二者相須為用,寧心安神之力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