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譯注】茯苓味甘淡,性平。甘平和緩,淡而滲利,有利水滲濕的作用,使停留在體內(nèi)的水濕從尿道排泄,故可治痰濕不化及小便不利等證。本品分赤、白兩種,白茯苓善于化痰涎,赤茯苓則長于利小便、通水道。
此外,本品利水滲濕,還常用于因水濕潴留引起的水腫脹滿;其甘平和緩而能補,尚有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既能祛邪,又可扶正,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致的泄瀉以及水飲凌心引起的驚悸失眠等證。
【應用】用治水濕停滯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癥,常與豬苓、白術、澤瀉、桂枝等同用,以加強利水之功。用治脾虛不運的神疲食少、腹脹腸鳴、大便溏瀉等癥,常與黨參、白術、山藥、蓮子肉等同用。若治脾虛水濕停滯的痰飲眩悸證,又常與桂枝、白術、豬苓、澤瀉,或半夏、生姜等藥同用。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用治驚悸失眠,屬心脾兩虛者,常與黨參、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屬心氣不足或心腎不交者,又常與人參、龍齒及遠志、菖蒲、朱砂等同用。
【用量用法】煎服,6~12g.寧心安神用朱砂拌。
【現(xiàn)代研究】本品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質(zhì)、脂肪、卵磷脂、膽堿、組胺酸、麥角甾醇等。具有利尿、鎮(zhèn)靜、降低血糖、抗腫瘤和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方】
1.五苓散見白術條。用于水腫脹滿、小便不利。
2.參苓白術散見白術條。用于脾虛濕盛、食少便溏。
3.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用于痰飲眩悸。
4.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生姜、茯苓,用于痰飲內(nèi)停、嘔惡眩悸。
5.歸脾湯見人參條。用于心脾兩虛、驚悸失眠。
6.安神定志丸石菖蒲、遠志、茯苓、茯神、龍齒、人參,用于心氣不足、驚悸失眠者。
【附】茯苓皮:功專行皮膚水濕,治皮膚水腫常與桑白皮、生姜皮、五加皮同用。用量15~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