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診斷學知識點總結:
1.潮熱: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的癥狀。
下午3~5時(即申時)熱勢較高者,稱為日晡潮熱,常見于陽明腑實證,故亦稱陽明潮熱。由于胃腸燥熱內結,陽明經氣旺于申時,正邪斗爭劇烈,故在此時熱勢加重。
午后和夜間有低熱者,稱為午后或夜間潮熱。有熱自骨內向外透發(fā)的感覺者,稱為骨蒸發(fā)熱。多屬陰虛火旺所致。
2.微熱:
長期微熱,勞累則甚,兼疲乏、少氣、自汗等癥狀者,多屬氣虛發(fā)熱。
時有低熱,兼面白、頭暈、舌淡、脈細等癥狀者,多屬血虛發(fā)熱。
長期低熱,兼顴紅、五心煩熱等癥狀者,多屬陰虛發(fā)熱。
每因情志不舒而時有微熱,兼胸悶,急躁易怒等癥狀者,多屬氣郁發(fā)熱,亦稱郁熱。
小兒于夏季氣候炎熱時長期微熱,至秋涼自愈者,多屬氣陰兩虛發(fā)熱。
3.寒熱往來
①寒熱往來無定時——多見于少陽病,為半表半里證。
②寒熱往來有定時——常見于瘧疾。
4.戰(zhàn)汗:病人先惡寒戰(zhàn)栗而后汗出的癥狀,為正邪劇爭所致。常見于溫病或傷寒邪正劇烈斗爭的階段,是病變發(fā)展的轉折點。若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提示邪去正復,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熱不退,煩躁不安,脈來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惡化。
5.手足心汗:指手足心汗出的癥狀。手足心汗出最多,可因陰經郁熱熏蒸;陽明燥熱內結,熱蒸迫津外泄;脾虛運化失常,津液旁達四肢而引起。
6.頭痛
陽明經與任脈行于頭前,故前額連眉棱骨痛,病在陽明經;太陽經與督脈行于頭后,故后頭連項痛,病在太陽經;少陽經行于頭兩側,故頭兩側痛,病在少陽經;足厥陰經系目系達巔頂,故巔頂痛,病在厥陰經等。
7.口渴與飲水
①口渴欲飲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多因燥邪傷津所致??诟晌⒖?,發(fā)熱,脈浮數者,多見于溫熱病初期,邪熱傷津不甚。
②大渴喜冷飲,壯熱,大汗出者,為里熱熾盛,津液大傷的表現。
③口渴咽干,夜間尤甚,顴赤盜汗,五心煩熱者,是陰虛津虧表現。
④口渴而多飲,小便量多,形體消瘦者,屬消渴病。
⑤渴不多飲,兼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者,屬溫病營分證。
⑤渴喜熱飲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飲內停所致。
⑥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者,為有瘀血的表現。
8.口味
①口淡多見于脾胃虛弱、寒濕中阻及寒邪犯胃。
②口甜多因濕熱蘊結于脾;口甜而少食、神疲乏力者,多屬脾氣虧虛。
③口黏膩常見于痰熱內盛、濕熱中阻及寒濕困脾。
④口酸多見于傷食、肝胃郁熱等。
⑤口苦多見于心火上炎或肝膽火熱之證。
⑥口澀多與舌燥同時出現。為燥熱傷津,或臟腑熱盛,氣火上逆所致。
⑦口咸多認為是腎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9.假神
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顴泛紅如妝;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神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動;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現,是因為臟腑精氣極度衰竭,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征兆。
10.青色
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屬寒盛、痛劇。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涼脈微,則多為心陽暴脫,心血瘀阻之象。久病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或肺氣閉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兼,又稱蒼黃)者,可見于肝郁脾虛的病人,脅下每有癥積作痛。小兒眉間、鼻柱、唇周發(fā)青者,多屬驚風。
11.黑色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屬腎陽虛。因陽虛火衰,水寒不化,濁陰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屬腎陽虛。因腎精久耗,陰虛火旺,虛火灼陰,機體失養(yǎng)所致。眼眶周圍發(fā)黑者,多屬腎虛水飲或寒濕帶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12.脫發(fā):片狀脫發(fā),顯露圓形或橢圓形光亮頭皮,稱為斑禿,多為血虛受風所致。青壯年頭發(fā)稀疏易落,有眩暈、健忘、腰膝酸軟者,為腎虛;有頭皮發(fā)癢、多屑、多脂者,為血熱化燥所致。
13.“五輪學說”:即瞳仁屬腎,稱為水輪;黑睛屬肝,稱為風輪;兩眥血絡屬心,稱為血輪;白睛屬肺,稱為氣輪;眼瞼屬脾,稱為肉輪。
14.目態(tài)
①瞳孔縮?。嚎梢娪诖酢⒉轂?、毒蕈、有機磷農藥中毒,以及某些西藥導致的藥物性瞳孔縮小等。
②瞳孔散大:常見于綠風內障、青風內障等五風內障、青盲等病人,亦見于杏仁中毒以及某些西藥導致的藥物性瞳孔散大等。危急癥病人,瞳孔完全散大,為臟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亂、瀕臨死亡的重要體征。
③目睛凝視:又稱目睛微定。指病人兩眼固定,不能轉動。固定前視者,稱瞪目直視;固定上視者,稱戴眼反折;固定側視者,稱橫目斜視。多屬肝風內動之證,常有神昏、抽搐等表現,屬病重;或見于臟腑精氣耗竭,或痰熱內閉證;瞪目直視還見于癭氣。
15.口之動態(tài):
口張——口開而不閉,屬虛證。若狀如魚口,張口氣直,但出不入,則為肺氣將絕,屬病危。
口噤——口閉而難開,牙關緊急,屬實證。多因筋脈拘急所致。可見于中風、癇病、驚風、破傷風、馬錢子中毒等。
口撮——上下口唇緊聚,為邪正交爭所致,可見于新生兒臍風;若兼見角弓反張者,多為破傷風病人。
口——口角向一側斜,可見于口僻,屬風邪中絡;或見于中風,為風痰阻絡。
16.牙齒色澤:若牙齒干燥,為胃陰已傷;牙齒光燥如石,為陽明熱甚,津液大傷;牙齒燥如枯骨,多為腎陰枯竭、精不上榮所致,可見于溫熱病的晚期,屬病重。
17.望痰
痰白清稀者,多屬寒痰,上犯于肺所致。痰黃稠有塊者,多屬塊痰。痰少而黏,難于咯出者,多屬燥痰。所致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屬濕痰。致痰中帶血,色鮮紅者,稱為咯血。常見于肺癆、肺癌等病人??┩履撗?,氣腥臭者,為肺癰。是熱毒蘊肺,化腐成膿所致。
18.望嘔吐物
嘔吐物清稀無酸臭味,或嘔吐清水痰涎,多因胃陽不足,或寒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嘔吐物穢濁有酸臭味,多因邪熱犯胃,胃失和降。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多屬傷食,胃氣上逆。嘔吐黃綠苦水,多屬肝膽郁熱或濕熱。吐血色暗紅或紫暗有塊,夾有食物殘渣者,屬胃有積熱,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所致。
19.望小兒指紋
①紅紫辨寒熱指紋偏紅:屬外感表證、寒證。指紋紫紅:屬里熱證。指紋青色:主疼痛、驚風。指紋淡白:屬脾虛、疳積。指紋紫黑:為血絡郁閉,病屬重危。
②淡滯定虛實指紋淺淡而纖細者,多屬虛證。因氣血不足,脈絡不充所致。指紋濃滯而增粗者,多屬實證。因邪正相爭,氣血壅滯所致。
20.絳舌
主里熱亢盛、陰虛火旺。絳舌多由紅舌進一步發(fā)展而成。舌絳有苔,多屬溫熱病熱入營血,或臟腑內熱熾盛。絳色愈深,熱邪愈甚。舌絳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多屬久病陰虛火旺,或熱病后期陰液耗損。
21.點刺舌
……
- · 2020中醫(yī)助理診斷學基礎“癥狀學”考點+習題(附各癥狀學習重點)
- · 診斷學基礎癥狀學—黃疸(中醫(yī)助理醫(yī)師)
- ·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中醫(yī)診斷學》五色主病
- ·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中醫(yī)診斷學》望神5大要點
- · 2019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必刷的熱門考點《中醫(yī)診斷學》—細菌性痢疾
- ·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必刷的熱門試題《中醫(yī)診斷學》—細菌性痢疾
- · 2018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了哪些內容?推測2019年考試重點
- · 醫(yī)學教育網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答疑周刊》2019年第1期
- · 2018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試針灸學學習方法
- · 醫(yī)學教育網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答疑周刊》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