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具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功能。
山藥對環(huán)境要求不嚴,喜溫暖又耐寒。生于山坡林下、灌叢及溝谷路旁的草叢中。宜栽培于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透氣性好、排灌方便的砂壤或中性壤土。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蘇、浙汀、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省、區(qū)26O個縣、市。主產河南武陟、孟縣、溫縣、沁陽,產量大,質量優(yōu),為四大懷藥之一,習稱“懷山藥”,為藥用山藥之主流,銷全國并出口。其次,廣西浦北、陸川、平南、博白、靈山、橫縣及廣東化州、高州、吳川、三水等縣地產的山藥,多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根莖。產量大,多銷國內。
河南山藥于夏朝以后有栽培,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宋代懷慶府(今焦作市)已成為山藥主產區(qū),始稱“懷山藥”。商品有光條、毛條之分,歷來暢銷全國及港、澳地區(qū)。建國后,山藥發(fā)展較快。1957年全國收購近1000噸,銷售近900噸;60年代初年收購3000噸左右,產銷平衡;70年至80年代初,山藥生產基本穩(wěn)定,產銷平衡略有結余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在懷山藥起伏發(fā)展的同時,廣西山藥迅速發(fā)展,1956-1983年全區(qū)累計收購3.7萬噸,除自銷外,還調供全國及出口。80年代中期,各地引種成功,爭相擴大種植,1984年全國種植近90000畝,1985年收購達16000噸,商品大量積壓,經幾年調整,才恢復正常生產。
山藥適應性強,栽培區(qū)域廣,生產起伏較為頻繁。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擇優(yōu)發(fā)展懷山藥。同時根據山藥藥食兼用,營養(yǎng)豐富的特點,廣開銷路,使山藥的生產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此外,山藥生產中存在栽培品種混雜、退化的問題,應篩選高產、優(yōu)質品種,淘汰低產、退化老品種。并改進加工技術,提高商品質量。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