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nèi)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別名】黃頭鷺、尼鷺、家畜鷺鷥、紅頭鷺、畜鷺、紅頭官、放牛郎
【來源】
藥材基源:為鷺科動物牛背鷺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bulcus ibi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殺死后除去皮毛及內(nèi)臟,取肉鮮用。
【原形態(tài)】牛背鷺,體羽大都乳白色,頭、背、頦、喉橙黃色,頭、頸羽色較深。頦角幾乎全白;背上和前頸基部均著生蓑羽,前者向后伸延至尾羽末端,有時甚至超過。冬季所有橙黃色羽毛全部脫落,僅頭頂保留少數(shù)橙黃色。體羽純白色。眼及眼先裸露部分黃色;嘴同。脛和跗跖角黃色,趾和爪黑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平原和低山腳下的沼澤、耕地等處。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成對或小群活動。停息在樹頂上,呈S型。飛行緩慢,常停歇在耕牛或其他家畜背上。動物性食性。巢營于臨近水的高大喬木上。每窩產(chǎn)卵3-5枚,卵殼呈淺綠色。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偶見于山東、北京及東北。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肺;脾。
【功能主治】益氣補虛;托毒消腫。主治體虛贏瘦;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肉100-200g,或焙干研末。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有益氣、解毒的功效。主治虛瘦,瘡腫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