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中藥詞典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槲皮的用法用量|性味|功能主治|摘錄

2014-02-08 14:06 醫(yī)學教育網
|

槲皮

【出處】

出自《唐本草》;1.《本草圖經》:槲若,木高文余,若,即葉也。與棟相類,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采其葉并皮用。

2.《綱目》:槲樕,猶觳觫也。栗子綻縣,有顫栗之象,故謂之栗;槲葉搖動,有觳觫之態(tài),故曰槲撤也。樸樕者,婆婆蓬然之貌。其樹偃蹇,其葉翻芃芃故也,俗稱衣物不整者為樸樕,本此。其實木疆,故俗謂之櫟僵子。槲有二種,一種叢生小者名抱,見《爾雅》;一種高者名大葉櫟,樹葉俱似栗,長大粗厚,

【拼音名】Hú Pí

【別名】赤龍皮、槲木皮、槲白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可達25m,樹皮暗灰色,有深溝;小枝粗壯,有槽,密被灰黃色星狀絨毛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葉互生;葉柄長2-5mm.密被棕色絨毛;托軒線狀披針形,長1.5cm;葉革質或近革質,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長10-30cm,寬6-20cm,先端漸鈍,基部耳形或窄楔形,邊緣有4-10對波狀裂片或粗齒,幼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星狀絨毛,老葉下面絨毛,側脈4-10對?;▎涡裕菩弁?;雄花序長約4cm,軸密被淺黃色絨毛,生于新枝葉腋,花被具灰白色絨毛,雄蕊8-10;雌花序長1-3cm,雌花數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頭3.殼斗杯形,包圍堅果1/2-2/3,連苞片徑達4.5cm,小苞片革質,窄披針形,長約1cm,張開或反卷,紅棕色,被褐色絲毛,內面無毛;堅果卵形或寬卵形,直徑1.2-1.5cm,高1.5-2.3cm,無毛,柱座高約3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陽坡,或與其他櫟類、櫸樹、馬尾松等混生,有時成純林。

資源分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性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澀腸;止血。主治瘡癰腫痛;潰破不斂;瘰疬;痔瘡;痢疾;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熬膏或燒灰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 或熬膏敷。

【附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燒末,飲服方寸匕。(《千金方萬》)②治毒病下部生瘡者:櫸皮、槲皮合煮計如粘糖以導之。(《補缺肘后方》)③洗諸敗爛瘡:槲樹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乳瘡及諸敗瘡,統(tǒng)了則敷膏。(《肘后方》赤龍皮湯)④治一切瘺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盡,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棗許,并涂瘡上。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以瘥為度。(《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兒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湯頻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自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圣濟總錄》干姜散)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綱目》)

【各家論述】

1.《藥性論》:治惡瘡,煎湯洗。

2.《唐本草》:水煎濃汁,除蠱及瘺。

3.《綱目》: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摘錄】《中華本草》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相關資訊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醫(yī)師報名指導及復習備考公開課
2021網上報名/現場審核指導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習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回到頂部
折疊